冯元元在给学生上课。
见习记者 王倩/图
28年前,他高中毕业,走进了吕梁大山里一个叫张家山村的小学;26年前,他教学成绩突出,离开了张家山村,来到了名叫桥坪的山村小学继续任教;23年前,他考虑到冯家河村没有老师,他又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那里的教育事业……13年前,他参加全乡教师招聘,又重回张家山。28年,他在很多学校留下足印,最终,他又重回起始点;6万多公里,他在大山里用步子丈量出的距离,却始终没有走出吕梁翻不尽的大山;47岁,他两鬓泛白、一身病痛,他说他仍将坚守,“我若离开,这里便不再有校园。”他叫冯元元,一位甘心为山区教育坚守的男教员。
28年兜了一圈他始终站在山村小学讲台上
张家山村位于吕梁市石楼县。从和合乡到张家山村,开车还要走一个多小时。28年前,冯元元从和合乡教育局领到了“聘用书”,他背负着行李,一脚泥、一脚水走了五六个钟头,才进了这座村。
那时的张家山村还有40多户人家,学生也有40余位。孩子们调皮,为了“欺负”新老师,课上到一半,便溜出了教室。冯元元担心学生出事,便叫来其他老师替课,自己跑去找。人生地不熟的他在山里来回转,后来发现学生在田里玩,他便一把抱起学生就往学校跑,反应过来的学生对冯元元又是踢、又是打,他身上、腿上、脸上被踢得、溅得满是泥,但他始终不放手,直到把学生按回座位上。“村里的孩子家教不严,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必须做到。”对于课业的要求,冯元元更是一丝不苟。“贫穷只能影响你的生活,不应该阻碍你前进的脚步。”两年间,他所教的学生在全乡统考中,名列前茅。于是,1987年,冯元元被桥坪村小学的校长相中,他便离开了自己任教的第一所学校。
到来桥坪村,冯元元除了要教学,还担负起了接送邻村学生的任务。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始终坚持。有时某个学生病了,不能到校上课,他就趁送其他学生回家的机会,上门补课。由于他的付出,学生家长过意不去,就偷偷往他包里塞了一瓶胡麻油,要知道,在偏远山村,一瓶胡麻油可是很贵重的物品。冯元元就又步行一个多小时,把胡麻油送了回去。“教书是一个老师应尽的本分,哪能占学生家长便宜?”冯元元说着憨憨地笑了。
1990年年初,县里教育局开表彰会,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个个愁眉不展。“和合乡东南边的南陀腰村的老师走了,学校没了老师,学生们怎么办?”“我去!”沉寂的小礼堂,突然有个声音传出,说话的是冯元元,他边说边起身,他个头不高、身体瘦弱。“你行吗?”这个质疑从领导口中说出,也在在座所有老师心中画着问号。“行!”
冯元元再次收拾起行囊,他往上衣衣兜上别了一根针。“走山路,脚底会打血泡,挑破了就不疼了。”一路翻山越岭,冯元元来到南陀腰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冯元元走上南陀腰村讲台说的第一句话。坚定的教学改革,让村里的所有人认识了这个外乡人,因为他不但给学生上课,还去给村里人扫盲。四年过去,南陀腰村小学的成绩排在了全乡的前三位。
2000年,全乡实行招聘制,冯元元被聘任到张家山村任教。13年的“出走”,冯元元始终在和合乡里打转转,他没有离开,虽然他的教学方法、他的代课成绩获得了吕梁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但他还是不想离开贫困的大山。这样的信念,在冯元元再次返回张家山村小学的时候,愈加坚定。因为13年间,这里的变化如此之小,小到教室黑板右下角的残缺依旧在。冯元元站在学校教室的土窑前,望着斑驳的墙面,他感慨万千:“外面的世界,好老师很多,不缺我一个,而这里,只有我一个。”
40余人减到6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学校就要办
张家山村嵌在一个山腰上,靠人工一点点推出的平地处,挖着几孔窑洞,这里原本居住着40余户人家。渐渐走了一半多,留下的十余户都是困难户,守着这片难有收成的山地。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让张家山村小学成了一所复式学校,冯元元重回这里时,学校的最后一位老师走了,冯元元成了学校的校长兼老师兼门卫兼后勤,学生也从40多个,逐渐较少成10余个。
一个老师的学校,一个人说了算。冯元元带的学生包含四个年级,哪怕一个年级只有一个学生,该讲的课也必须讲。“一年级的同学把课本翻到第24页,二年级的做课后习题,三年级……”冯元元讲课声萦绕在土窑的上方余音未了,但旧校舍却已成了危房。一天,县教育局来人,一把大锁将冯元元和十多个孩子锁在了教室外,孩子们低头抽泣,没了教室,他们要到哪里读书?冯元元跑到村委会,挨个敲门,“教室封了,孩子们还要读书啊!”他的执意要求,换来了一把村委会党员活动中心的门钥匙。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子成了张家山村小学的新校址。
如今的张家山村小学,只有6名学生,三年级3个、一年级3个,但贴在墙上的课程表还写着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课程安排。“有些村民带着孩子外出打短工,没活儿了,就回村了,突然来插班生的情况很多,我需要随时准备他们的课程。”
几十年如一日,冯元元就像村头的那棵老枣树一样,守着这座大山,守着这个日渐人稀的村子。28年里,冯元元只请过两次私假,一次是去县里医院拿糖尿病的确诊单,一次是前不久陪大儿子到县里高考。“我不能离开,只要村里还有一个孩子,我就得把学校办下去。”村子存在一天,读书的声音就得存在一天。
见习记者 王倩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