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李锦明:贫苦的大山也要享受阳光普照(图)

时间: 2013年07月24日07:47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李锦明带着同学给教室的炉子加炭。(受访者供图)


汽车顺着蜿蜒的山路,在大山间绕来绕去,雨后的大山有股香气,香气沁人心脾。“美好的环境是经济滞后的表现。”司机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车上的所有人。此行的目的地是吕梁市柳林县李新村。它深居大山,那里没有矿产,村里人只得面朝黄土背朝天;那里没有良田,村里人只得靠天吃饭;那里用水困难,村里人吃水要靠背扛肩担;那里甚至少有人烟,十几户人家守着一个校园,学生有8个、老师只有1个。但所有的外在条件,都没有影响到这里的9个人,他们除了完成课业,还要上剪纸课、泥塑课,即使在拾柴、挑水中,学生们也会有心灵的收获。“大山贫苦、生活枯燥,但不阻碍我们迎接太阳。”说这话的是李新村小学唯一的一位老师——李锦明,她年过半百,却有着为孩子们寻找阳光的激情;她在大山里教书33年,从未想过要离开。


没钱不是辍学的借口


“李新村”的村牌很不起眼,歪歪斜斜立在路旁,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尽收眼底。“村小学在那个坡底下,转个弯就看到了。”记者沿着村口树下闲聊老人指的路往前走,一抹红色出现在眼前。那是随风飘动的国旗,也是整座村庄最亮丽的颜色,学校的墙面很干净、院落如新,是两年前新修的。52岁的李锦明老师正在上课。


教室很安静,摆着8张旧书桌,其中,有4个孩子在做卷子,2个孩子默写生字,还有2个孩子在拼音本上写着“a、o、e”。“8个孩子分四个年级,做卷子的是五年级的学生,默写生字的是三年级和二年级的,剩下的是学前班的。”李锦明向记者介绍着班里情况。学校只有她一个老师,她说没人监督,但做什么都要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当年许下的承诺。


1979年,高中毕业的李锦明踏上教育之旅,那时,她暗暗对自己说:“干就要干出个样子!”这个信念伴随着她走过了33个春秋。这33年里,她先后到过7所农村小学任教,其中,在韩家峪小学一呆就是28年。“那个地方更偏僻,教学条件相当落后,许多孩子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而中途辍学。我不能让他们放弃读书!”李锦明自行决定为一些孩子减免学费,但还有些学生上不起学。她就挨门挨户去家访,告诉孩子家长,再穷不能不读书,学费她想辙。


李锦明带领着孩子们去田间地头“拾金”。“收秋后,田间地头都有拾不尽的好东西,捡回来都是钱。”李锦明笑言,每年秋收,学校最忙,白天上课,课余下地。拾回来的枣、蓖麻等农作物,李锦明会托丈夫拉到乡里、县里卖钱,然后买回学生们读书用的笔、橡皮、本子,还会换些冬天取暖的炭。付出就会有回报,劳动让学生们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也更能体会耕耘的辛苦。在李锦明的带领下,韩家峪小学由一所仅有64人的学校变成了后来的122人,其中不乏考上大学的学生。


贫苦不是枯燥的理由


地理环境的局限,韩家峪的很多村民都选择出外谋生,学校里的孩子日渐稀少,最后只剩下两个,李锦明索性带着两个孩子回家读“私塾”。三年后,这两个孩子考上了县里的好中学,也飞出了大山。至此,韩家峪小学彻底关了门。2012年,51岁的李锦明接到新的“委任状”。她来到了李新村小学,李新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百姓生活比较困难,学生辍学率高。


因为贫困,李新村小学几乎没有任何文娱器材,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玩的东西与20年前的孩子一样。李锦明拿出白纸,重新规划了一张课程表。课程表上除了语文、数学,还安排了英语、音乐、手工、美术……


“现在,五年级和三年级的同学拿出剪刀和彩纸,二年级和学前班的同学拿出泥巴。”李锦明说,劳逸结合,学的更快。所以,她让学生们收拾起了卷子、课本,准备开始上手工课。李锦明的剪纸、泥塑综合的是地方特点,手法源自村里过年、办喜事时,必做的窗花及花馍。“美好的生活处处见喜,所以,我们今天要剪一个囍字。做泥塑的同学,先加工手中的泥。”说着,李锦明拿出一张红色的长方形纸,“像我这样对折,然后按照黑板上的这个囍字,先剪出半厘米的一横,再……”李锦明先以最快的速度剪出一个囍字,放在桌子中间,让学生照着剪。“二年级和学前班的同学,你们的泥揉得怎么样了?”李锦明把学生们手中的泥挨个捏了捏,“不错,咱们现在开始捏,今天,泥塑的主题是狮子,首先揉出两大小不等的泥团,小的是狮子的头,大的是它的身子,然后……”李锦明一边揉捏着手里的泥团,一边讲解着制作流程。“李老师讲课有一套,这结合动手动脑的授课方式,在柳林县也是首屈一指的,更别说大山里的复式学校了。”站在教室一角听课的柳林县教育局老师感慨道。


困难不会阻碍教书路


下课后,李锦明走进了办公室,她去拿学生们的作业本。“这是什么?”环顾四周,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只瘪了缝的木箱、几件生活用品,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唯一的电器就是屋顶的一个节能灯泡。奇怪的是,吊着灯泡的电线上,挂着一根铁丝,直溜溜地向下垂,头上还有个钩。“哦,那是输液用的,这几天身体不舒服,镇上请来医生输了两天液。没地方挂吊瓶,临时弯的。”说着,李锦明走出了办公室。“她不会离开学校。”一个中年男子撩开门帘走进了办公室。他是李锦明的丈夫,来给她送药。“她说小病小痛没事,她走了,课就得停。学生不上课,她心慌。”墙上贴着一张毛边纸,上面的毛笔字是李锦明自己写的:教师要像太阳一样,不断地发出光和热温暖学生心房。52岁的李锦明就是这大山里的太阳,普照着孩子们的心房。


见习记者 王倩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