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栓(受访者供图)
一件事改变了杨怀栓的人生轨迹。在那件事之前,他在县城搞家电维修,生意红红火火。如果顺着那条路走下去,他的人生轨迹不会与教师有什么交叉。
1984年腊月,他返乡过年,见村里的孩子都在漫天野地里疯跑,一问才知道,外地老师嫌这里山大沟深,生活太苦,不愿呆下去。那时候,孩子已经三个月没上课了。杨怀栓心里一阵酸楚。几经思索,他毅然放弃了县城的好生活,回乡做一名教师。
从此,村里小学校园里又传出清脆的钟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1986年,杨怀栓来到了全乡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草庄凹寄宿制小学。那是一所单人校,离家15公里。没有教具,自己做;没有经费,就和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树种、采药卖钱。他要把该校办成全县一流的寄宿制小学。
1987年6月,连续几天阴雨。由于居住环境潮湿,再加上长期劳作,一天夜里,他突然腰酸腿困。强忍到天亮,起床时他突然觉得下肢竟不听使唤。到了上课时间,他扶着墙挪到了树下,敲响了铁钟。但就在钟声响起时,他再也支持不住,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经医院诊断,杨怀栓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治疗费用大,难度大,对月收入只有45元的杨怀栓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不得不放弃!但他没有想到,这一放弃也同样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从那以后,杨怀栓再没挺直过脊梁。由于颈、胸、腰、双胯等处的关节越来越僵硬,1.72米的汉子竟然萎缩到了1.55米。
放弃治疗的杨怀栓只能靠一包又一包的止痛药来减轻身体的痛苦,以往滴酒不沾的他,有时不得不喝上几口烈酒来提振精神。
1988年8月30日,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杨怀栓让几个本家兄弟抬着来到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们闻讯赶来,列队欢迎。杨怀栓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由于上体严重弯曲,杨怀栓失去了坐的“权利”。站着吃饭,站着备课,站着批改作业。由于双胯关节僵直,他双腿也开始萎缩,下肢已完全并在了一起,健步行走已成为回忆,只有一挪一挪地行走。宿舍和教室仅10米的距离,他要“蹭”着走6分钟。到最后,杨怀栓连上床睡觉都感到十分困难,不得不借助一根一米长的木棍把衣服裤子脱掉。
疾病缠身的杨怀栓上讲台非常困难。他要先用手扶着讲桌,右腿向后弯曲抬起,然后身体转动90度,右脚才能踩上讲台。想转头也必须整个身子费劲地全转过来。为了不影响在黑板上书写,他特意给自己做了一个小板凳。他说,只要到了讲台上,他就会忘掉所有的痛苦。
不能坐就站着,不能躺就靠着。下课后,在办公室兼卧室的床头靠一阵子,就是他最好的休息。时间长了,木板床头被磨得油光水亮。
当地的乡亲被他深深地感动着。没水吃了,大家争着去挑;没菜了,人人都会送来;谁家有好吃的了,都会想起杨老师……每当播种、收割季节,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义务去他家里帮忙。
村民们同样感动着杨怀栓。他用他的行动回报着。为了备好每天的课,他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在草庄凹学校任教的11个年头,他才回过两次家。山里人家住得散乱,孩子们上学大多需要翻山越岭,一趟就是四五里。赶上天气不好,来回不便,杨怀栓就成了准爸爸,经常是做上晚饭让孩子边吃边等家长来接,实在走不了,就一起挤在床上打“通铺”。
由于贫困,山里的孩子时常面临失学的可能,自己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管孩子家住多远,路多难走,他都要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先后劝说十几位孩子复学,为此,他从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中垫付学费上千元。
从教29年,杨怀栓辗转于6所学校,其中4所都是单人校。杨怀栓说:“我已习惯了教书育人的生活,我会永远留在这里,但我最高兴的却是看到我的学生一个个靠知识走出这里。”
孩子们忘不了杨老师。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杨怀栓用在校园里捡了半年多的废纸换来的7元钱买了块红布,参照国旗的尺寸,精心制成了一面国旗。孩子们庄严地举起右手,那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升旗仪式。
宋志强 樊炳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