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琴正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张亚琴,女,现年32岁,1999年毕业于临汾师范学校,现在浮山县东张小学任教。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张亚琴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2002年开始,发烧、咳嗽,输液、喝中药常常伴随着她,身体的不适折磨着她。即使这样,她也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耽误学生的一节课,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直到2004年3月的一天,她晕倒在教室里。经检查,张亚琴长了脑瘤。同年4月,她在省人民医院进行了开颅手术。
出院时,主治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生气,不要激动,不要过度劳累;要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好好休养。可是张亚琴爱讲台,爱学生,她喜欢在教室里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离开孩子们这么长时间,她都快要急疯了。9月份,在身体稍稍恢复之后,她便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又回到了心爱的校园,走上了熟悉的讲台。同事们对她的行为很不理解。有的说:“开颅手术是大手术,你应该在家多休息段时间。”有的说:“你真傻,生病了,不在家好好地呆着,干嘛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呀!”
当学生们知道她生病住院要动手术时,全班学生都哭了,有的从家里拿来鸡蛋,有的用零用钱为她买来小礼品,大家商量着要去看她。孩子们的想法,感动了在校的每一位老师,但为了安全起见,校长及时地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并和其他任课老师一再安慰大家并许诺:等老师出院后一定让她来学校看大家。
当她戴着厚厚的帽子,脸色苍白地站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激动地站起来,一下子把她围在了中间。有的孩子笑了,有的孩子哭了。她强忍着内心的激动,给孩子们上了一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听得格外认真,回答问题更是积极。虽然孩子们的情绪都有点激动,声音都有点哽咽,可是在她看来这是孩子们学得最好的一课,也是她最难忘的一课。
在聊天时,一位同学曾呜咽着请求道:“老师,您拿下帽子,让我们看看您的伤口,好吗?”那一刻,她如鲠在喉,作为老师,怎么能把自己最脆弱的地方展现给孩子们呢?她稳定了情绪,并没有取下帽子,笑了笑说:“老师很好,手术很成功。老师不是已经回到你们的身边了吗?大家不要担心。你们要听其他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在嘤嘤的哭泣声中,她离开了教室。当回到同事的宿舍中,再也忍不住的她大哭起来!
教着的学生让她感动,曾经教过的学生更让她震撼。她家住在一个小小的山村里,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去村里的路特别难走。为了探望一个仅仅教过他们一年的老师,她的13个学生却来到了她家。当孩子们小脸通红,满头大汗,眼含热泪深情地注视着她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已经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了。
喝完苦中药,她又站在了讲台上
2006年5月,张亚琴又晕倒了。经诊断是术后复发。一向开朗、自信的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第一次选择了逃避。她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拒绝亲人、朋友的靠近,拒绝求医用药。她求大家都别管她,让她自生自灭。
万般无奈下,家人想,或许工作可以改变她,便同意让她接着上班。再一次回到学校,看到一张张稚气的笑脸,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好多事没做。不就是病魔吗?她要战胜它,要给更多的孩子上课。为了有更好的身体和精神面对学生,她重新尝试着接受治疗,从此又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之路。本来身体就虚弱的她,手术后又出现了过敏症状,就连常用的消炎抗菌药都无法使用,甚至有许多食物都不能吃了。这样一来,别说治疗了,就连平常的感冒,她也只能靠中药来治疗。
经多方打听,她去临汾一位老中医那里看病,借助中药控制肿瘤的生长。为了不耽误学生,她只能在周六、周日去临汾。为了减轻她的负担,婆婆撇下村里的一切,专门来给她做饭、熬药。
与其说是那位老中医控制住了她的病,不如说是她的学生驱赶走了折磨她的病魔。直到现在,她依然靠药物控制病情,从没放弃自己的工作。每当天气变化,那是她最难熬的时候:头疼得要命,涨得似乎要破裂,严重时脸会肿起来,眼睛肿得会剩下一道小缝,可是她没有任何唠叨和抱怨,只是默默地承受那份痛,并干着自己该做的一切。
鲜花和掌声,难掩她心中的愧疚
十几年来,张亚琴从来不会因为有病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要求自己要做到更好!在新课标的学习浪潮中,有她摸索前行的身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使她受益匪浅,她的“三单”模式公开课更是深受学生喜爱,受到同事、领导的称赞。
2010年的教师节,对张亚琴来说是神圣的日子。她获得了“浮山县教育战线标兵”的荣誉称号。在这一天,当地政府和人民赠给了她献花和掌声,领导给予了她支持和肯定。
她自豪她是一位老师,她骄傲她选择了坚持。这一天,也是张亚琴最为愧疚和自责的一天。表姐告诉她父亲生病已经住进了医院。当张亚琴埋怨父亲不该不告诉她时,父亲苍白枯瘦的脸上写满话语:女儿,爸爸能行!你身体不好,照顾好自己!看着父亲坚定的神情,她有泪不敢滴下,那一刻身为女儿的她无地自容。
作为女儿,张亚琴是这样;作为妈妈,她又做得如何呢?可以这么说,女儿长这么大,和她总是离多聚少。有一次,女儿生病在家输液,等她放学回家后,女儿颇为自豪地问道:“妈妈,医生阿姨今天扎了我3针都没有哭,你说我勇敢吗?”看到女儿肿红的小手,那一刻身为人母的她深感自责。
在学校她是一朵铿锵玫瑰,瘦弱的肩膀扛得起一切;在家里她却是一朵娇嫩的花朵,享受着千般宠爱万般呵护。她的老公说,真不明白:这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她!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着这句话。日子虽然忙碌,但是踏实;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开心;担子虽然很重,但是无悔。为了学生,张亚琴继续和病魔做斗争,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地书写她“绚丽”的教育人生!
本报记者 郭兆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