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侯健:33年扎根山区乐做“孩儿王”(图)

时间: 2013年07月23日07:19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侯健老师在简陋的教室里给孩子们讲课。


从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到现在的“孩儿王”,应县白马石中心校侯健老师扎根山区从教33年。33年来,他既是山区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们的“父母亲”,为山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一份坚守大山深处扎根33年


“我18岁参加工作,今年51岁,到现在已经33年了,我这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山里度过的。”应县白马石中心学校,几间陈旧的教室被周围的崇山峻岭包围着,数十名学生在认真听讲,讲台上侯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着。


侯健介绍说:“自从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在四所小学任过教,前三所学校,全部是一人一校的偏僻山庄,全部的课程都是由我一个人带,在白马石乡化沟小学教书年限最长,当时,那所学校有30多名学生,后来学生越来越少。2003年,我被调任到现在这所学校。20年前,这所学校曾经有200多名学生,十几名老师,但改革开放后,山区的群众纷纷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寻找致富门路,留在山里的人逐渐减少,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上学,留在村子里的孩子大多是家庭贫困、单亲甚至没有父母的留守儿童,目前,学校只有4名老师和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分为两个复式教学班。”


山里的孩子,从小见识少,家庭教育又赶不上,比起城里的孩子,接受能力差,“但是家长们既然将孩子们送到学校,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好每一位孩子,这是我的天职与责任,33年来,我在认真备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各自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让每一个孩子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决不能有一个掉队。”“侯老师教学非常认真,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事业上。他本来有机会调出去工作,但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他坚持在这儿工作。”侯老师的同事谢继安说。“我的家在县城居住,距离学校有四十多公里,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学校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我很少回家,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后,有时一连数月不能回家,妻子、孩子经常埋怨我不顾家。说实话,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欠家人的很多,特别是我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陪伴过他。”侯老师说着眼睛湿润了。


33年来,与侯健老师同一时间加入教师队伍的同事,大部分都已调离了山区,有的同事还担任了重要领导岗位,有的评上了高级职称。“每当遇见当年的老同事,他们总是劝我离开那座干山头,家人亲戚也都说我是傻瓜,质问我一辈子待在山上究竟是图什么?一度时期,我也曾经产生过到城里工作的念头,但一看到山区孩子们,调动工作的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我离不开那些天真、可爱的山里娃。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做一些自己从内心感觉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虽然我在山区工作,从经济和地位上均落后于曾经的同事们,但我认为我将自己的知识真正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为文化落后的山区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份坚守,支撑我在山区教学工作了33个年头。”


一份真情一群孩子的“父母亲”


“侯老师对待我们就像是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我们眼里,他既是一位严厉的老师,更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二年级学生王晓宇说。


为了照顾好孩子们,侯健吃住都与孩子们在一起,给孩子们穿衣服、脱衣服,有的孩子有尿床的毛病,晚上,他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叫孩子起来撒尿,每天深夜一两点钟,他总要起来一次,看看孩子们的被子盖好了没有,以防着凉,还给学生们清洗被套、褥单和衣服,使他们穿得干净,睡得舒服。星期天,有的孩子因家长有事不能到校接孩子,他还要翻山越岭送学生回家。


2011年冬天,侯老师发现二年级学生张志玲上课总是走神,就找她谈话想找出她学习退步的原因,但张志玲闭口不语,为了找原因,侯老师冒着严寒,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张志玲所住村庄,经过和村民了解,得知原来张志玲的母亲因夫妻感情不和离家出走。他得知这些情况后,一边做张志玲的思想工作,一边通过打听得知了张志玲母亲的联系方式,他跟张志玲母亲通了电话,和张志玲的母亲讲述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张志玲的母亲答应和女儿张志玲通了电话,听到母亲的安慰与鼓励后,张志玲不再有退学的想法。


去年秋天,郭海星期天到校时,走山路不小心脚下踩空摔倒,造成右踝关节扭伤,需要住院治疗,当时正值秋收季节,郭海的父亲种着十几亩地需要赶着秋收。他知情后,让郭海父亲赶快回家秋收,他自己主动照顾起郭海来。“看见孩子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孩子们年龄都还小,离开家,离开父母亲,在学校独立生活、学习很不容易,作为老师,必须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他们才能安心学习。这些年,在山区工作,条件艰苦,也吃过很多苦,但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我并不后悔,令我感到最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山区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一个个成长起来,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每次回来探亲时,都会来学校看望我,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每每听到这些话,我内心就已经十分满足,这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回报。”侯老师平淡地说。


本报记者 马占富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