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冯树英:挑战世界科研尖端的耕耘者

时间: 2013年07月22日07:54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村级农场作物育种负责人的时候,已经具有向世界权威挑战的胆识;他淡泊名利,三十多年来,致力于世界顶尖课题杂交小麦的研究;他矢志不渝,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恐慌;他呕心沥血,踯躅前行,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他锲而不舍,无怨无悔,撒播智慧,终获希望。2010年7月,按照国际惯例,以他的名字“冯树英”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命名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经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全球科技查新后肯定为世界首创。


大胆探索,永不放弃


冯树英,河东大地农业科研的佼佼者,现任运城市农委副主任,兼任民办科研单位“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恢复高考,冯树英顺利考入运城农校农学系,他历时8年对美国的T型小麦不育系、山东潍坊的V型小麦不育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来,冯树英发现T型不育系极难恢复,而山东潍坊的V型不育系又极难保持,预感到继续以这些不育系为研究对象,很难培育出适宜大面积推广强优势小麦杂交品种,于是他下决心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科研道路!


1980年,冯树英从农业院校毕业后,下决心另辟蹊径,从种质创新的源头做起,自主创造新型种质的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为实现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的突破奠定基础,他在育种技术路线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采取了当时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小麦近缘杂交创造新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新模式。


1980年至1990年,他用了10年时间通过大批量的观察、筛选和测配,选定了一批新的育种材料。1991年以后便以这批材料为基础,实施聚合杂交,创造新不育系。并选择了上百个杂交单元。其中一组杂交单元,先后选用4个品种(或品系),进行了3轮杂交,2轮回交,8轮成对姊妹交,历时15年,终于培育成了现在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


独辟蹊径,奋力跋涉


2006年,冯树英终于培育成了我国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007年8月,山西省科技厅对该研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认定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领导得到报告后立即指示,认为杂交小麦是今后粮食增产中最大的科技亮点,并委派由国家两系杂交小麦首席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昌平为主的专家组到运城考察。


2010年5月5日,农业部破例在运城召开了“FA小麦不育系田间现场审查会”,完成了FA品种权鉴定工作。2010年12月,农业部授予FA植物新品种权,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样,又一次实现了“中国创造”,取得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今年5月16日,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邀请以袁隆平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田间调查,经质询及认真讨论后,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成果突破了世界上一直以远缘杂交培育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传统方法,为小麦杂交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先水平,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


冯树英成功了!历经39年的辛勤耕耘,他终于创造了非专业研究人员挑战世界顶尖课题并成功突破的奇迹!冯树英说:“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制成功,只是实现了杂交小麦技术关键环节的突破,是“中点”还不是“终点”,还要经过不断的后续试验,培育出适合各地推广种植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年届六十的他,英雄不减当年,他雄心勃勃,要继续耕耘!


本报记者 董杰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