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老人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
本报记者寇宁摄
记者对话96岁原国民党抗战老兵
7月4日,民政部重申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这条消息引起了人们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关注。曾经为中华独立自由抵御外敌的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历史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们有哪些遗憾和心愿?7月10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一名96岁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
抗战时期担任作战科上校科长
简陋的房间里,一个书架、一个沙发、一张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书架上面摆满了泛黄的图书,沙发已经有些破旧,床头挂着一个印有国名党抗战飞行员图片的挂历。房间正面的墙上有一幅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屋小功能全,无欲心自安。九六老人,2013年春节。”
房屋的主人就是这幅字的作者——96岁的老人刘生。抗战时期,他曾是阎锡山手下,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上校科长。“如果你不是这些志愿者介绍来的,我不愿意和你聊过去的事。”老人说。
刘生祖籍河北邯郸,3岁时和父母逃荒到山西,18岁中学毕业后,他回到河北老家务农。1938年,因为日军经常到村里烧杀抢掠,他又跑回山西,并加入了阎锡山新军的政治保卫队。因为上过学,他被派到第二战区随营总校学习,后来又被选拔到军政干部总校深造。在军校完成学业后,刘生被分配到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从中尉见习参谋到上尉,到少校、中校,一直到作战科上校科长。“抗战时期,我一直在作战科,作战科负责为战争出谋划策,部队的调动指挥、战略战术的制定都要涉及作战科。”抗战时期,在山西发生的很多重要战役老人都经历过。“您是幕后英雄。”记者说。“我确实是在幕后,但是比起在抗战中牺牲的许多战友,我不敢说自己是英雄。”老人平静地说。
国民党军官的身份背负了一生
1945年之后,刘生调到保安部队编训科,主要负责后勤工作,直到太原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刘生当过棉织厂厂长、老师、训导员。1965年,他在太原市二轻局教育科负责成人教育。
尽管老人的军旅生涯只有十几年,但是国民党军官这个身份却背负了一生。尤其是“文革”时期,他上过学习班、管理过农场、烧过锅炉、看过大门。老人说,这些遭遇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对他的改造在当时被称为“废物利用”。
“抗战8年,成了历史反革命,成了废物,有了罪。”老人声音有些哽咽。不仅如此,子女们上学、找工作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革”结束后,老人又回到太原市二轻局教育科工作。那段历史渐渐被人遗忘,但是老人“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至今没有摘掉。
在单位工作努力,用老人的话说,“一个人能干五个人的活。”但是,老人再也没有当过什么“长”。让他惟一感到欣慰的是,1984年退休时按照主任科员的待遇退休。老人惟一一次获奖是二轻系统的先进个人。“能获得这个奖我非常高兴,因为单位没有因为我曾是国民党的兵而否定了我的劳动。”
全省国民党抗战老兵有30多人
如今,老人每月有2800多元的退休工资,生活比较宽裕。老人身体很好,生活能够自理,儿女们雇了保姆,照顾他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每天,老人除了读报,就是回忆过去,将过去的事情写在信纸上。这样的信纸已经有厚厚一摞,老人并不为发表,只是想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
当记者告诉老人,民政部重申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时,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我更想让社会承认,我们曾经为抗战做出的贡献。”老人说。“不少国民党抗战老兵为抵御日军侵略流血牺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他们的身份反而成了一生的负担。”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志愿者宋超介绍,网站是一个关爱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公益组织,他们目前掌握的全省国民党抗战老兵有30多人,这些老兵目前的生活条件大多还不错,但是他们最缺乏的是社会的认可和精神上的关怀。
2010年,志愿者组织曾经自制奖章颁发给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拿到奖章后,老兵们有的高兴,有的沉默,有的痛哭。有一位老兵每天都戴着奖章,就连睡觉时也要戴在背心上。”宋超说。
刘生老人也有这样一枚奖章,奖章上刻着“为我中华独立自由抵御外敌的民族英雄”。这枚奖章和二轻系统先进个人的奖状都被老人放进盒子,藏在柜子里。
保障水平将不断提升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优抚或补助政策。”省民政厅优抚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省对对日作战牺牲或负伤致残,以及编入到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老战士,享受同等待遇,或追认为革命烈士,或评定残疾等级并给予相关抚恤,或纳入现行优抚制度给予优待补助。对于少数抗战胜利后未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回家务农或从事其他职业的,各地也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予了相应的社会救助。
今年,民政部依托现有保障制度下发了通知,再次重申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为此,我省落实民政部的相关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同时,支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社会捐助等适当形式,进行帮扶救助。此外,建议各地党委、政府对老兵们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照顾。“我们将继续落实好现有政策,并伴随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保障水平。”工作人员说。
本报记者 王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