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痞子吉”网上支起摊子 山西“北漂”老乡在此互帮互助(图)

时间: 2013年07月10日05:02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吉振华介绍网站情况


吉振华的网名叫“痞子吉”。费劲联系到他,不是谈网站,而是聊山西老乡。


因为他和几位老乡的共同努力,上万山西“北漂”老乡成了一家人。从帮忙搬家到彼此照顾老人,有些人结为了夫妻,有些人处出了很深的交情。本期“家乡人在北京”,我们把目光对准“痞子吉”和他那群可爱的山西“北漂”老乡。


上万山西“北漂”因网抱团


“痞子吉”真名叫吉振华,1980年出生,山西翼城人。2003年结婚后,他和媳妇来到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都说北漂难,但没有真正经历过的,都是嘴上说说而已。”吉振华回忆,从找房子到打零工,从天天吃最便宜的地摊饭,到工作渐渐稳定。像许多“漂”在北京的山西人一样,那种背井离乡、没有同伴,在陌生城市无依无靠的感觉,让吉振华心慌。


2006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吉振华遇到两个山西老乡。相见恨晚的他们吃着火锅,畅谈异乡生活,饭局还没结束,一个山西老乡QQ群便建立了。这个QQ群,便是网站“晋京青年”的雏形。很快,网站建立,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网站注册会员就达上万人。


“网站里都是咱们山西老乡。后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山西老乡也参与了进来,为此,我们还在各地建立了分站。”吉振华介绍,随着人数不断壮大,网站随后还开创了聚会活动、房产信息、求职招聘、交友征婚、你问我答等栏目。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旨在为在北京的山西老乡提供全面、及时的资讯信息。日子一久,“北漂”的山西老乡因网站而熟识,抱团成了“家人”。


大家处得就像一家人


“在家乡时感受不深,出来打拼才发现其实山西人最好处,最讲信誉。”吉振华告诉记者,山西人信“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在同乡往来中,既崇尚信义平等竞争,又能相互支持关照。


因为网站的关系,很多老乡熟悉之后经常聚在一起。有时候,你来我家里喝喝茶,我去你家里吃吃饭,大家处得就像一家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咱们有个老乡是做土特产的,有一年过节时,他的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无奈之下,他向群里的‘家人’求助。一些手头富裕点的老乡,就你三万我两万地进行资助,大家连个欠条都不打。”吉振华说,那次经历至今都让他感慨。


还有一次是2010年的一天夜里,吉振华正准备睡觉,手机突然响了。“在昌平有个老乡,上夜班时机器设备发生意外,大腿当场骨折。因为只身在外,在被送往医院后一直挂不上号,无法治疗。”吉振华接了电话后,立即将这个消息公布在网站上。很快,有一个在水利医院当护士的老乡联系好了大夫,安排伤者立刻过去。因为治疗及时,那名老乡保住了腿。“萍水相逢却鼎力相助!在北京有很多省市的老乡群,但像山西圈子这么给力的,真的不多见!”吉振华说。


山西人在京有活动,他们都参加


吉振华介绍,因为会员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与交流,他和网站的几位元老专门组织了山西各地区的小论坛。另外,他们还在节假日组织了许多体育活动。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们就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为汶川募捐。“当时在北京有上千名山西老乡参与,募集的善款也非常可观。”“去年8月25日,现代晋剧《刘胡兰》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我们作为在京晋籍青年,组织大家去现场为家乡戏曲捧场、助威,同时也加强了在京的山西籍同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吉振华说,只要是山西人在北京举办的活动,他们都会组织老乡参加。“网站只是将大家连在了一起,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坚持团结、友爱和互助的原则,帮助更多家乡人。”采访结束时,吉振华表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工具迅速扩张,晋京青年网站已不如以往那么活跃了,但对于网站的未来,他仍有很多期望。


本报驻京记者 辛戈 张杨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