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全省文化产业成果荟萃、峥嵘初露的一场盛典,也是全省文化产业家底的一次红场阅兵——文化晋军精英集聚,主办机构缜密组织,参展商精心策划,各家参会单位尽显其能。5天之内,签约项目161个,签约金额735亿元,参观人数20余万人次,其展现出的产业器具之大,形态之杂糅多元、文化底蕴之丰厚、景象之繁荣,令人叹服。
带着这样一份收获后的愉悦和自信,我们对下一届文博会抱有更多的期待和展望,当然,这也需要我们更审慎地梳理及认真地总结。
可以预见的是,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是山西文博会朝着全国性品牌展会前进的必由之路。对比“广交会”这样的国内大牌展会,本届文博会在整体策划、馆内搭建、物流、安保、志愿服务甚至餐饮后勤等细节上已颇具水准,惜乎独缺有相当基数作保证的专业化、高素质、高质量的观众要素,而这对一个展会的品牌塑造和品质打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一些参观民众在馆内随意丢弃垃圾、吸烟吐痰、购买盒饭时一拥而上等属于 “不拘小节”的豪放之举,那么忙着在各个参展单位手中索要各种购物袋,甚至不惜相互争抢;或者只要参展单位免费赠送,就蜂拥而上挤成一团,来者不拒,不假思索,统统收入囊中,又急忙奔向下一个派送地点……诸如此类的行为,若草草归于素质低下,恐流于形式。
文博如鉴。部分民众在参观中的种种表现,不仅反映了其面对高层次文化展会时在观摩意识上的滞后和思维形态上的落伍,也聚焦出我省在转型综改期所面临的文化普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还以会展为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受地缘文化、民俗心理乃至经济发展格局所限,各市一年到头虽然不乏各类商品展销会或者所谓国际车展,但与内外兼修、气质精良的一流展会相比,这类展会难免因为财力不足或者专业会展人才的缺乏而呈现出 “小、乱、杂、骗”的特质。会展文化贫瘠,会展产业生态单一,民众缺乏熏陶,自然难以养成与高规格、高等级的顶级会展相匹配的公约良俗和思维形态。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从能源重化工为主的资源型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型过程中必须补课的一环。须知,全省的文化产业转型跨越,离不开每个山西人对自身思维形态的反思检视和对陈规陋习的革故鼎新、尽去沉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质文化的宣扬,培育优质的群众要素,让每个个体都彰显出足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让社会集群之间重构公共道德的公约良俗。我们的文博会乃至全省文化产业,才能有固本培元的根基和生生不息的源泉。
这正是众望所归的文化转型——既有看得见的硬数据、硬实力,又有润物细无声、充盈于每个细节的文化软实力。这样的改变,触及的不仅是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它们相互辉映,让我们的梦想更加丰满和盛大。
李建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