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城市而言,每年6月的焦点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
每当这个时节,城市都如临大敌,车辆不许鸣笛,工地禁止施工,高考救助点严阵以待,爱心送考如火如荼。众媒体更是摇旗呐喊:一切为高考让路!但在占人口比例更多的农村,因高考而疯狂的镜头却很少上演。因为金黄的麦子亟待收割,秋成的玉米需要播种,多数农村考生的家长要么忙于农活,要么忙于在外打工赚钱,根本无暇顾及即将步入考场的孩子也需要他们的关心与呵护。
为什么同样是高考,城市与农村竟有如此大的区别?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为主,道路、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多数农村经济欠发展,基础设施落后,收入水平与城市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多数城市居民因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能让子女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培养其具备一定的特长,而农村人员大多迫于生计,只能为子女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教育条件。所以,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相比,其实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
经济“城乡鸿沟”引发高考“城乡鸿沟”,令阶层流动进一步固化。为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出台了不少措施,比如允许异地高考、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等等。还有很多人建议,在整个教育体制没有根本变革之前,应该恢复裸考,即刻遏制所有披着自主权外衣增加人为裁量因素的“改革”,同时还亟需增加所有选拔的透明度、完善社会监督,以保证高考之公平。
但是,公平仅仅是相对而言。相关政策如果向农村地区倾斜,肯定能增加农村考生的录取比例,但此举是否意味着对城市考生的不公?再比如,高考规定有加分的情形,如果恢复裸考,是否意味着对那些多年来为培养孩子特长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家长们不公?凡此种种,每一次改革,都会在维护某一个群体的权益同时,伤害到另一群体,从而产生新的不公并衍生出更多“拼×”乱象。
所以,在经济“城乡鸿沟”实际存在的前提下,想通过人为因素消除高考“城乡鸿沟”,反而于公平更不利。维护高考公平、有效保障寒门学子权益的方法似乎只剩下一个:实行全民大学义务教育。即上大学不用考,就像小升初一样,由高中直接升入,高考“城乡鸿沟”自然不复存在。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无论贫穷或富有,人人都能接受初中文化教育。既然初中能成为“义务”,为何高中、大学不能呢?国家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全民大学义务教育可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基础。如果国家已经具备实行这一制度的实力,那么早一天推行,就早一天受益。
冯文战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