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龙保弃旧图新 村庄要变商务区(图)

时间: 2013年06月27日03:14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位于龙保社区的太行路段已拆除完毕


好人:小店区北营街办龙保社区居民


好事: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城中村要走两三年的路——拆掉了自家的老屋、拆掉了坐地收租的库房;在一片瓦砾上,重新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商务新区。


6月10日一大早,小店区北营街办龙保社区,三十米高的水塔在一片瓦砾中轰然倒塌。这座水塔几十年为龙保人服务,不少村民过来和它道别,再看一眼脚下的瓦砾,就在一两个月前,这儿还是他们的家。两个月的时间,龙保完成了太行路拆迁任务,完成了 “村改居”的各项手续,接下来,将进行整村拆迁,片区改造。


这是龙保人自己的选择,他们深知,拆迁既是给太原城的太行路、学府东街让路,更是给龙保自己的明天铺路。


天时地利,龙保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龙保的疼痛也是前所未有的。


故事——养猪场、老屋、新房


龙保村,位于长风东大街高速收费口南,东邻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北靠长风街、南至学府街,建设中的太行路穿村而过,涉及37户村民的宅基地。龙保人能否爽快地舍下家园,小店区道路拆迁指挥部最初并没有抱乐观态度。然而,让拆迁指挥部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如期完成了拆迁任务。


第一个面对拆迁的是养猪大户刘东生,养猪场近三亩地,这十几年,每年都有500头猪出栏,方圆百里数他家的养猪场规模最大。一旦拆了养猪场哪儿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答案是:不可能。村委会主任常守成去刘东生家做工作,“修路是造福全村的大事,路通了全村人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老刘被说服了:“大家都要拆,总得有个带头儿的”。


拆养猪场是太行路南段的第一声发令枪,当天去的人不少,除了村民,还有太行路拆迁指挥部和小店区政府人员。回忆起来,在现场的小店区执法局乔淑红感慨地说,没有想到,齐齐整整的猪场那么快就同意拆了,而且当时任何协议都还没有。她一连说了几个“真不容易”。老刘一家也在现场,一言不发。


常守成特别感激老刘,但他自己心里也有块大石头——自家老屋住着90岁的老父亲和82岁的老母亲。父母在老房老院里住了一辈子,养育了7个子女,一砖一瓦一草一苗都有感情。而且,老两口还打算把这里留给儿女们,“拆房就要补钱,补钱就要涉及分钱,说到分钱的事,就复杂了。儿子们怎么给,姑娘们怎么给,弄不好了就是家庭问题,家庭问题解决不好,就影响拆迁。”常守成的母亲说。


知道了母亲的顾虑,常守成找兄弟姐妹们一起“调解”。“其实,在村里拆哪家哪户的宅基地,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儿,我家的工作能做通,村民们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常守成自家的老屋被拆后,紧接着,二哥家的房子也被拆了。


有户村民靠做小买卖辛辛苦苦攒钱,省吃俭用一辈子,在宅基地上翻盖了一座800平方米的三层楼,原本想着这一辈子做的事就是给子孙留下这幢小楼,现在,小楼没了。


村里的一位老教师,新盖的三层小楼住了没两三年,不同意拆。村里找到她儿子去做她工作,老教师全家后来一步三回头地搬走了。推土机进她家的时候,她来了,谁也不理,谁也劝不回去,就在一边看着,旁若无人地哭……


龙保不是平房矮院的穷村小村,近年来靠出租库房、做物流风生水起。而今,坐地收租的库房也不得不拆,眼下的财路说断就断了,村里按成本价进行补偿,村民们骂归骂,但协议照签不误。


在这期间,有冷脸有非议,有指责有叫骂,但没有拖延没有上访没有阻挠。小店区太行路拆迁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小店区执法局局长蔡永福说,根据以往经验,城中村的个人宅基地是拆迁难度最大的部分,所以,指挥部就设在了龙保村办公,“没想到,龙保村村民说一个月拆迁完,就真给利落地拆完了。”


法宝——整村拆迁调解委员会


“种地不长粮,种树全死光,最后盖库房。”近年来,龙保家家户户兴盖库房,借着长风东大街的贯通,靠出租库房实现了小康,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收益。


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拆祖屋、拆库房,不修路日子不照样红火?龙保人不理解。村两委会告诉大家,修路挡不住,今天的拆迁,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好。话是这么说,但是牺牲谁家的利益,谁也不会高兴,不高兴就可能有纷争、有对抗。


拆迁之前,龙保村两委会“搬”出一件“法宝”——由13名村民组成的整村拆迁调解委员会,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是两委会干部,但都是让村民信服的好人。他们分成6组,挨家挨户做工作,再把村民们的意见和疑虑带回两委会,然后一一解决。


和拆迁指挥部人员一起,村委会一天3个会:村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晚上是全村大会。“虽然第一批拆迁只涉及37户宅基地,但全村人都要来开大会,是要做到事务公开。最主要的是,在村里形成一股支持修路、修路势在必行的理念。”村委会主任常守成说,村民不满意的事,他们坚决不去做,拆迁也是。


调解委员会小组长郭绍仁说,拆迁最要讲感情,一定得理解村民的感情,体谅他们的难处苦处,解决了他的难题就不难了。


常守成说:“都是土生土长的龙保人,土亲人亲,村干部一不要有私心,二要讲公平,村民才相信你。”公平透明的补偿办法和承诺,两委会明确坚决按照太原市政策标准落实到位,过渡期间提供出租房屋的资金,三年后保证让村民住上新居。


实际上,眼下龙保的钱骤然紧张,“上面给一点,银行贷一点,干部凑一点,自己借一点”,这是发展中必须迈出的一步。


蓝图——绿色的现代化商务新区


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先后来过龙保村4次。第一次是在今年大年初二,没人知道,连常守成也都是第二天听区里人说的。


随后几次的市长现场调研,常守成随其左右,他有几分欣喜,痛快地接受任务后请令:龙保两委会将进行整村拆迁、改造。他说,学府东街贯通工程他们现在就着手拆迁,拆红线也要拆绿线,下一步就是整村。


很快,小店区领导现场办公,一星期就将引黄河水全部接到村民家里,村民送别了老水塔。小店区委区政府也一直密切关注着龙保,区长杨继承、区委常委冯原平十余次深入调研,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积极联系协调财审、建审核定拆迁面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向太原市争取资金,保障拆迁经费等,帮助解决拆迁过程遇到的问题,推进太行路拆迁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保村村改居工作进展顺利,5月底全部完成,改为龙保社区居委会。


不能不说村两委会的眼光和远见,清醒地看到这块土地所迎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新南站、飞机场咫尺之遥,东靠东山过境高速公路、西临建设路,南接长风东大街、北承学府东街,太行路纵贯全村。哪条路不是龙城太原响当当的交通动脉?


龙保给太原城让地修路,就是给龙保自己的明天铺路,错过了,后悔都来不及。


常守成把他和耿市长的谈话录像时常放给村民们看,给村民们吃定心丸。


6月初,常守成和三名村干部去北京、西安考察整村改造。新村规划,他们请北京建院设计院设计,蓝图做成大大的卷帘挂起来,白天晚上帘子从不卷起,因为时不时有村民上去看:那是一座绿色的现代化商务新区,宜商宜居。常守成说,他们心里的龙保,要打造成太原市村改居的样本,集商气汇财气。


如今,龙保村两委会和全体村民入股的山西龙保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立,三年时间,太原人拭目东山脚下的涅槃。


■记者手记


在拆迁中经历成长与改变的村庄


20多年前的1991年,郝庄人留出一条路给一群江浙裁缝,20多年后,在郝庄淘金的异乡客近10万人,每天涌向郝庄的人流量高达20万人;1998年以来,亲贤人打通长治路、体育路、亲贤街、长风街,换来了全国十佳小康村、寸土成金的地价房价……


它们的机遇都是路,把路留给四面八方的人,当来自太原、山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踏上这条路的时候,财富也随之而来。


龙保要修路——太行路、学府东街,为了它们,今天的龙保人咬着牙关、含着眼泪,拆除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家园、耕种过的土地、经营过的店铺,这个村庄在拆迁中成长、改变。


龙城要修路,大大小小二三十条之多,有难以计数的太原人舍家奉献,感同身受这座城市的成长和改变。


不论村之变,还是城之变,今天的拆,是为了明天的建;今天的舍,是为了明天的得。一个村是这样,一个城市同样如此。


有了理解,拆迁或许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个美好的起点。


采写:本报记者 赵晋燕 姬仙果


摄影:本报记者 寇 宁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