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曾经戎马半生,是位上校军官如今山沟开荒,成了核桃状元(图)

时间: 2013年06月27日03:14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胡小交从一个对核桃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自学成了当地有名的“核桃专家”


一个是戎马半生,曾参加过多次国防战斗的军人,一个是在山沟里开荒种树的“核桃状元”,二者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这却是同一个人的真实经历。


胡小交,原空军某部上校军官,如今却成了汾阳市出了名的核桃种植大户。从2003年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他在汾阳栗家庄乡的白岩槐山里治理荒山上千亩,种植核桃树两万多株。


1 受父亲临终嘱托与核桃结缘


6月23日,记者来到汾阳市栗家庄乡北杨家庄村。


出发前就知道上山的路不是很好走,尤其是经过两天大雨后,路况更差。进山后,仅一车宽的水泥硬化路一边是沟,一边是山,路面上不时有被雨水冲落下来的土石,偶尔还有几处路面塌陷。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胡小交的核桃基地。从闹市突然走进绿树成荫的山区,一下车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还没见到人,就听到山上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车能上来,从左边绕上来!”抬头,一片核桃树林的边上,站着一个颇为精神的老者。


这个老者就是胡小交,头发黑多白少、黢黑黢黑的脸庞、挽起的裤脚、迷彩色胶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地道的老农。


胡小交今年65岁,祖籍怀仁县。说起他和汾阳的渊源,就不能不提他的父母。胡小交的母亲是汾阳市栗家庄乡北杨家庄村人,父亲曾是抗战时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连指导员,随部队在这一带山区生活战斗过。很早以前,老两口就有一个共同的憧憬:以后解放了,在山里种上果树,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再给村里办个学校,给当地老百姓做点事。


1948年9月,胡小交在交城出生,之后不久,汾阳解放,他被父母带到了汾阳。由于父母工作忙,他被送到北杨家庄的姥姥家抚养。长大后,才被父母接到太原上学。上学期间他每年都会回到北杨家庄的姥姥家过寒暑假,所以胡小交对北杨家庄村有着很深的感情。


1997年,听说当地政府拍卖“四荒”地后,已经是退休老干部的胡小交父母花了4万多元买了附近山里的5000亩荒地。但是由于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子女又都在外工作,荒山治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胡小交的父亲临终前叮嘱他:“北杨家庄村荒山秃岭,很穷,你们兄妹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给当地老百姓做点事,因为那里有用小米饭养过你们的好乡亲。”


2003年年底,胡小交带着父亲的临终嘱托,从南京回到阔别40余年的北杨家庄村,从此,扎根山沟开荒种树,一干就是10年。


2 部队的艰苦生活特别锻炼人


采访前,记者曾无意中看到胡小交一位战友的博客,里面有一篇记载他们一群北方兵当时在老挝吃菠萝蜜闹的笑话。这件事成了记者与他交流的第一个话题。一提起部队来,胡小交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部队的生活一直深深影响着胡小交。直到现在,胡小交都不习惯喝热水,即使是喝茶也要晾凉了再喝,“因为当年在部队的时候,军用水壶不保温,天天喝凉水形成了习惯。”


胡小交1968年入伍,在空军高炮某师服役。入伍不久,他随部队赶到广西,参与了边境国土防空作战的轮战。1971年,胡小交所在的部队支援老挝,担任援老筑路中的防空作战任务。


胡小交清楚地记得,自己在老挝呆了1年零11个月。随处可见的蛇、蚂蟥、毒蚂蚁、蜈蚣,给战士们造成了很大困扰。“茂密的草地里,人往里一走,便能听到毛骨悚然的刷刷声,那是成群的旱蚂蟥蜂拥着往人身上爬。”


有一次,胡小交跟一个战士砍树枝为高炮阵地作伪装。那名战士爬上树砍下一根带着藤子的粗树枝,结果砸到胡小交的脖子上。藤子缠住胡小交,树枝上的红蚂蚁将他当成“敌人”来攻击。等战友砍断藤子把他救出去的时候,胡小交已经被成群的红蚂蚁咬得头晕眼花,胳膊和腿肿得老粗,幸亏当时部队在这方面的准备充足,经过紧急救治他才安然无恙。


当地的气候只分旱季和雨季。下雨时,都无法用“瓢泼”来形容,“更像瀑布往下倒。”最可怕是遇到冰雹,鹅蛋大小的雹子,简易营房顶上的油毡根本挡不住。有一次,冰雹实在太猛,当时躲在营房里的胡小交用脸盆顶在头上抵挡,抓盆的手却都被砸伤了。最后没办法,躲到床铺下才躲过冰雹的袭击。


其实这些都不算真正的困难,最难的是战士们吃不到新鲜蔬菜。从国内拉蔬菜过去最少一星期,等到了也都烂了。部队平时的伙食就是大米、火腿、罐头,刚到老挝的时候,战士们还觉得这样的伙食真好,可天天如此,大家看到罐头就反胃。部队连包饺子都是用罐头做馅,胡小交说,他回国后五六年都不能闻罐头的味。


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导致许多战士都患上了夜盲症,部队不得不为战士们补充维生素片和鱼肝油。胡小交的视力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下降的。如今,他一只眼近视、散光,另一只却是老花眼,看东西的时候总习惯眯缝着眼。


1979年,胡小交所在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云南守卫机场。


3 山沟里开荒55岁自学种核桃


1994年,空军帮助地方组建航空公司,胡小交被调到南京工作,之后他就在南京转业。2003年,借着公司结构调整的机会,胡小交回到汾阳北杨家庄村,开始植树造林,治理荒山。


创业伊始,荒凉的山沟里没有电、没有水。胡小交想办法搞来风力发电设备,赶着牛车从十几里外拉水。一到夜晚,寂静的山沟里,做伴的就只有他养的鸡和狗,“闷啊,多少天,连个说话的人都遇不上,只能自己和自己说话。”


开荒的头一年,胡小交就住在帐篷里,旁边用砖垒了个小屋子当厨房用。山上的天气,白天热,晚上冷,帐篷里更是白天像蒸笼,晚上像冰窖。但长年军队生活锻炼出来的胡小交根本没把这当回事。


核桃是汾阳的主打产品,当地土质和气候都适合核桃生长,胡小交早早就规划了荒山治理的三步走规划,计划在10年时间里,种植2万棵核桃树。


以前当地的核桃都是晚实核桃,要十年左右才能见效益,管理上基本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胡小交回来后,以军人的魄力,大胆引进两到三年就可以挂果的早实核桃品种。他到处取经学习,最后定了“中林”(中国林科院)的品种。


受山里地形限制,刚开始,胡小交开荒种树效率很低。为加快进度,他买了一台二手推土机,雇人白天黑夜连轴转,人休息、机器不休息。还请来专门的机修师傅,机器一有毛病,马上就修理。就靠这样锲而不舍的劲头,胡小交第一年就栽了4800棵核桃树。


当时,已经55岁的他不得不咨询林业专家,现学种核桃、核桃防治等各种知识。早实核桃的品种,从栽种到管理都跟晚实核桃不一样,每年都得精心伺候,修剪、施肥,专业技术要求高,管理细致繁琐。刚开始时,附近的村民既对他的早实核桃品种不抱信心,更把他学来的先进技术经验当笑话看。胡小交种核桃树要铺塑料薄膜,村里人说“种树铺薄膜,还不都捂死?”他专门留出一亩核桃苗不铺膜对比,结果两种核桃苗的长势竟然相差了一年。这下子村里人信服了。现在,附近的村民都开始跟着他种这个品种的核桃。


10年时间,靠着从部队继承来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军人作风,胡小交从一个对核桃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自学成了当地有名的“核桃专家”。附近的种核桃树的村民有什么技术问题都会找他来帮忙。


核桃挂果都是在枝上,剪枝是最重要的技术问题。尤其今年,汾阳的核桃遭遇了冻灾,受冻后核桃树存在二次修剪的问题,这是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困难,连林科所的人都束手无策。胡小交通过实践,自己研究出新的二次修剪技术,受到了专家和核桃农的肯定。


4 老军人让白岩槐山披上绿装


如今,原先光秃秃的白岩槐山,已经重新披上了绿衣,到处生机盎然。10年来,胡小交和他的家人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在荒山治理上,在北杨家庄村治理荒山5000亩,修建了可蓄水500立方米的水窖2座,修建拦河坝3座共计200余米,建设高标准梯田1200余亩。


白岩槐山海拔1100米左右,要实现核桃丰收稳产,克服晚霜危害是关键。胡小交为此奔走于省林科院、国家林业局等地,终于在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将抗晚霜新品种“赛比赛尔44”引种试验成功,该项目最后被列入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跨区域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2010年开始,胡小交吸收附近两个村18户40多名农民,组建了“白岩槐生态经济林合作社”,共同合作开荒,栽植优质核桃苗16万株。


采访中记者发现,附近的核桃林里,挂果都不是很理想,一问才知道,今年4月底的雨雪冻灾,对当地的核桃造成很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胡小交却很平静。他说,核桃本就不是靠一年两年短期收益的。近些年来,汾阳市政府对核桃产业也进行了大力的扶持,送技术、送政策,2008年汾州核桃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汾阳市出台了每亩核桃补助600元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所以,当地农民对种核桃还是很有信心,挺过这次灾害,往后会越来越好”。


今年7月20日,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就要在汾阳召开了,胡小交对此充满期待,“这可是难得的机遇,到时候在核桃大会上要好好露个脸,也借这个机会多学点东西”。


本报记者 王晋磊 特约记者 药利斌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