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着文物过了几十年,见证了古建筑当年的繁华,也目睹了古建筑一天天走向衰败。连日来,记者走近那些居住在古建筑里面及周边的居民,了解他们与文物朝夕相处的感受。在他们眼里,那些古建筑早就应该受到重视、得到修缮。能够表达他们这种情感的,就是政府下了搬迁令后,他们都在尽量配合,争取早日搬走。
1 【教场巷30号的居民】
说起专家楼,话里话外全是自豪
★地理位置:
位于杏花岭区杏花岭街办教场巷30号
同蒲铁路专家楼始建于清光绪末年,整体用红砖修砌,坐北朝南,由北至南保存有4栋房屋,东西长30.3米、南北宽131.3米,占地面积达3978.39平方米。每栋建筑规模较大,均有地下锅炉房,至今保存较好,并铺设有地下管道通向屋内。
◆教场巷30号,3号院的古建
6月25日上午,记者辗转找到曾住在同蒲铁路专家楼3号院的刘先生。在赶往目的地途中,刘先生介绍说,这个院子是岳父留下来的。以前,它和其他3个院子都是阎锡山办工业时的专家住所。“我们住的3号院,是当时日本专家住的地方,原来还有德国专家在那儿住过,也在这一片,只是房子已经拆了。”刘先生说,2003年,这里被挂上“太原市文物单位”的牌子,上面写着“工程师楼旧址”。
到了教场巷30号,记者看到路西有一排古建,从北往南分为1号院、2号院、3号院和4号院。到了3号院门口,刘先生爱人打开院门,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各种绿植,牡丹、月季、梨树、山楂树、西红柿等,给院子平添了几分生机。记者跟随刘先生进了房间,边参观,边听刘先生介绍。“这几幢房子是外籍专家设计的,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基调,使用方便,简洁大方,类似早期的公寓建筑。房子带有厨房、地下室,地下室里还有锅炉房,那会儿洋专家住的时候取暖用的是暖气。”刘先生说,四个院子风格不同。“为啥房间里没有电扇或空调,还这么凉快啊?”记者不禁问道。“这个房子房顶高啊,现在哪儿还有这么高房顶的房子!”刘先生略带得意地说。走出房间,记者抬头看见房顶上有一根“烟囱”随口问道,那是厨房做饭用的吗?刘先生解释道:“这是卧室,厨房在那边,那也不是烟囱,好多朋友过来都以为是烟囱,其实那是房间内的通风系统,相当于现在的空调。”“哦,怪不得屋里这么凉快呢!”
记者转身,视线落在2号院和3号院交界处的一个水塔上,刘先生立即插话:“那是这四个院子的专用水塔,我们这儿上世纪20年代就用上自来水了。”“哦,这么前卫啊!”记者赞叹道。刘先生说:“这几所房子当年是外籍专家设计的,各项配套设施都很先进。”
刘先生说,他爱人上世纪50年代就住在这儿,1989年为照顾老人,他们一家又全搬回这个院子,一晃眼几十年了。2010年11月份他们搬了出来,是想让岳母住新房子。不过,现在还有家人在院里照看。“这房子好啊!要不是年久失修,我愿意一直在这儿住着,水电暖都很方便,周围熟人也多。”
“知道是文物,你们会进行特别的保护吗?”记者问。“当然啦,我自己就是学历史的,况且住在这儿好多年了。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尽快修复、保护它,不要破坏它原来的样子,也算给下一代留下对老太原城的纪念吧。”刘先生说。
2 【皇华馆9号楼居民】
住了几十年,一直是我们在保护
★地理位置:
位于海子边街文瀛公园东门处
皇华馆9号楼,2009年被确认挂牌为太原市文物单位。这幢文物楼里,现在还有居民住着。
◆皇华馆9号楼,2楼的一间房子墙皮脱落了一大块儿
6月25日上午,记者前往皇华馆9号楼进行采访。
到了目的地,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路过的市民,大家都说没有注意到它。那么,住在里面的居民呢,他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谷先生一家三代在皇华馆9号楼住了50多年,一、二层都是他们家在用,一层的临街位置开窗做起了小生意,卖烟酒、副食、水果等。二层是卧室,三代人都住在这里。11时许,记者过来时,谷先生的爱人及儿子正坐在门口招呼生意。“昨天中午那场雨,弄得家里又开始漏,得用五六个盆接水。”谷先生的爱人说。在一间屋子里,记者看到,地上放着四五个盆,盆正对的房顶上墙皮已经掉落。宁女士说,这个房子住着冬暖夏凉,夏天都不用开空调和电扇。她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一直很好。2012年12月,有部门过来拆锅炉和违章建筑时,上面才开始漏水。宁女士说,马上到了汛期,现在一听说要下雨,就赶紧拿塑料布将漏雨的地方盖住、给积水的地方抹水泥。一发现快要脱落的墙皮,她们就拿杆子捅掉,以免掉落砸伤人。“这房子我们住了多少年了没有管,一直就是我们在保护。”宁女士说,房子里面如果不住人,可能两年就不行了。
这里的居民都是从哪儿来的?住在阁楼的王先生说,新中国成立后,这儿分给了省纺织轻工业厅直属企业办事处,有山纺、介纺等6家单位的办事处,单位破产后他们就留守在这里。
这里被定为文物单位后,生活有什么改变吗?宁女士说,“太原市文物单位”牌子上的时间虽然是2009年,但真正的挂牌时间是2011年。挂牌后,才知道这里被定为文物单位,但从那以后就再没人过问过,他们的生活也并未改变。直到最近,有关部门通知搬离,才时不时有人过来测量房屋面积。
说到搬离,居民们流露出了不舍。他们说,周围人都熟了,孩子也在附近上学。不过,等相关事宜协商好后,会配合政府工作,早日让历史文物重现风采。
3 【关帝庙、奶奶庙旁的居民】
守了70多年,真舍不得搬走啊
关帝庙里,现在还住着居民
★地理位置:
位于迎泽区西校尉营25号
关帝庙和奶奶庙始建于清代后期,均位于西校尉营北口。
关帝庙前殿供着关公像,南面是前殿,北面是寝宫,旁边是侍卫、马童等。后殿内有关公夫人及十二位侍女,还有伴舞,是关公的家眷。
奶奶庙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连搭歇山顶,挑檐三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西校尉营,通过古典的屋檐结构,找到一座古朴的建筑。附近居民说,那里是关帝庙和奶奶庙。虽然已经远远地看到屋檐,但记者走了半天,也没能找到通往这两座庙宇的路。
随后,在附近居民的指引下,记者进入西校尉营25号的小院门,沿着狭窄的小路走到里面,小路分东西两个口,往东拐是关帝庙,往西拐是奶奶庙。这两座庙的围墙上醒目地挂着“小心高空坠物,注意人身安全”的提示牌,奶奶庙的外墙上悬挂着一个二OO九年九月三十日的牌匾:“太原市文物单位西校尉营奶奶庙。”奶奶庙外面,有两排平房。今年已80多岁的冯先生从8岁起,就住进这个院子。老人说,一开始住的是旧房子,后来旧房子灌了水没法住,才搬到现在的平房里,挪来挪去,70多年了,就没出过这个院。不过,现在政府要修缮,让他们搬走。“以前,关帝庙里两个较大的殿和现在差不多,
只是现在被平房包围着。靠南面的是关公庙的前殿,北面是关公庙的寝宫。前殿供着关公像,旁边还有侍卫、马童等。
后殿内有关公的夫人及十二位侍女,拿着笙箫笛等乐器,还有伴舞,这些都是关公的家眷。”说起关帝庙,冯先生如数家珍。
冯先生家是一个里外间相连约70平方米的屋子,其中一间较小的是厨房,另外两间较大的是卧室和客厅。家中摆着电视、冰箱等,整个屋内略显拥挤。平房门口搭着顶棚,里面堆放了很多杂物。
守着关帝庙、奶奶庙生活了这么多年,要搬走了,冯先生的老伴有些留恋。她说,冬天,家里只能靠烧蜂窝煤炉取暖,不暖和;夏天下大雨,马路上的水会倒流进家里,房顶还漏雨。最近几年附近没有公共厕所,家里还得准备一个便盆。但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了,都是老邻居,谁家有事大家都帮忙,“说实话,真不想搬。”
随后,记者又来到住在关帝庙周围平房里的王女士家中。王女士今年75岁,住在这儿50多年了,她觉得房子还是很不错的,出行很方便。王女士说,现在政府已经给他们安排了住所,等相关事宜协商好后,他们就会尽快搬走。
24日1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冯先生家中,看到地上堆放着打包好的东西,几个年轻人正在将它们搬到院门外的车上。“明天就要搬走了。”冯先生的老伴说,政府给他们在西华苑分了套房,“这是历史文物,早就该修缮了。”
本报记者 徐麦丽 实习生 冯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