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牛力
一纸不寻常的讣告,两个寻常的眼角膜
几天前,省城迎泽区青年路三社区公告栏里张贴着一纸讣告,57岁的太原市邮政局退休职工姚玉翠于6月13日去世。与小区里常见讣告有所不同,此讣告上面没有追悼会或是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却记录下了逝者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这就是我们丽丽(姚玉翠小名)的为人,啥会儿都记得帮别人。”说完这话,院里70岁的韩大娘已是泪眼婆娑。
6月20日,姚玉翠的三哥姚玉林心情稍有平复,向记者讲述了妹妹的故事。
1去世当天,眼角膜被植入受捐者眼中
姚玉林说,妹妹去世后头3天,亲友们来了要上礼,他们一概婉拒,因为妹妹有遗言,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不收取任何礼金。
6月13日凌晨2点,姚玉翠去世,按照她捐献遗体的遗愿,姚玉翠27岁的女儿第一时间拨打了太原市红十字会的电话。6时20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了,在病房里,对着姚玉翠的遗体三鞠躬,和家属举办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临走前,唯一可以留下的一缕头发被女儿珍藏起来了。
姚玉林清晰地记着,在告别仪式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致辞: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她平凡中有伟大,她的精神伟大……工作人员告知他:“你妹妹的眼角膜,应该可以帮助2名眼部重疾患者重见光明。”
当日下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传来消息:“眼角膜很不错,已经植入受捐者眼中,对方很快就能见到光明了!”在场的亲人们忍不住抱头痛哭。
2女儿不同意,她说:挡不住妈,就别叫妈难受
“捐献遗体,谁也别想拦她。”姚玉林说,去年6月,姚玉翠被确诊为结肠癌、腹腔癌晚期,去年10月做了一次大手术。术前,妹妹和他说:“人都会死,我身后要把眼睛捐给盲人,让他们重见光明,遗体提供给医学机构研究。”他虽然有些不理解,但反复考虑,又和兄弟姐妹商量,最终家人还是尊重了妹妹的决定。就这样,姚玉翠联系到了太原市红十字会。
在那次手术前,太原市红十字工作人员问姚玉翠,为什么想捐献遗体?她说,死了还能帮助更多的人,不管是让他们重见光明,还是用于医疗研究,那都是在延续她的生命。
最初,女儿不赞同母亲的决定。姚玉翠撂下了话:“你挡不住妈,就别叫妈难受。”女儿尊重了母亲的选择,可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3正是女儿,第一时间拨打了红十字会电话
去年10月的手术,从姚玉翠腹腔中取出了20多斤重的肿瘤,可惜却没能阻止病魔继续折磨她。
今年四五月份,姚玉翠无法进食,靠输营养液维持体力,甚至出现昏迷。去世前半个月,她醒了过来,睁开眼写下了委托书,让三哥姚玉林监督完成。第一条就是“关于和红十字会的签约,全权委托我三哥处理。”她拉着三哥的手说:“我和红十字会的事儿不能变,人不能言而无信,你一定帮我。”
姚玉林说,妹妹的担忧来自于女儿。她走了,女儿要面对撕心裂肺的痛楚,再将妈妈的器官或者整个遗体捐献出来,情感上难以接受。
姚玉翠多年前离异,抚养女儿长大成才,去年,女儿研究生毕业,眼瞅着一家人的好日子来了,她却患上了癌症。姚玉翠担心捐献遗体出变故,她不仅委托了哥哥,还委托了同事监督。对此,她的同事刘女士说,姚玉翠把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了她,还说:“我一闭眼,先帮我打电话给红十字会。”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晚,陪伴姚玉翠的是女儿,也正是深深理解妈妈的女儿,第一时间拨打了红十字会电话。
4疼也忍着,她说:“我喊了,别人怎么休息”
在三哥和小区邻居、单位同事的眼里,姚玉翠活泼开朗,是个热心肠。同院的老人生病了,她跑去帮人家做了一个月的饭;邻居去了外地工作,把房门钥匙留给她,让她帮忙出租房屋,她能坐在电话边一天,就为找个好租户;自己重病在医院,她还要给医院的护士介绍对象。因此,姚玉翠的好朋友很多,她是朋友四邻的“开心果”。
在她患病期间,足有上百人来探望她,同事、朋友、邻居,仅送来的捐款就有20多万元。
让亲人提起来就难过的是,最后几个月,她因患癌症,疼得满头是汗、脸色苍白,却不喊出声。姚玉林说:“妹子,疼了就喊出来!”妹妹的回答却是:“我喊了,别人怎么休息?”
去世前,姚玉翠还特意嘱咐家人,一定要在讣告上注明:向所有在生病住院期间关心过她的领导、同事和朋友表示感谢。
太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自2000年起开展遗体捐献工作以来,登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达到了330例,有52例实现捐赠。姚玉翠是遗体捐赠第51例,角膜捐献第18例。
姚玉林说:“妹妹圆脸、双眼皮、大眼睛。”而今,太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姚玉翠的眼睛已经帮助两名眼部重疾患者重见光明。应该崇敬的还有逝者的家属,他们面对世俗压力,鼓励或帮助亲人完成遗愿,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儿,向姚玉翠的女儿和亲人们致敬。”
姚玉翠的名字已被刻在了仙居园内的太原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
■回忆
未来,我想学她自己也要给别人带去希望
同事刘女士:她生于一个老革命家庭,生活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在别人困难时,她总能挺身而出。她的爱给了家庭,给了我们,还给了素不相识的人。
其实,早在十年前,姚玉翠就有了要捐献遗体的打算,她一来是嫌办后事麻烦,二来她说捐献遗体能帮助更多的人,用于医学教学、科研,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青年路三社区主任李艳芬:辖区里能有这样的居民,我感到特别骄傲,她也感染了我和我周围的同事们。我们一想起老姚(姚玉翠)过去的那些好,就掉泪。百年后,我也想学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给别人带去希望,也是延续自己的生命。
■对话
曾经,我感觉到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空虚
记者:您妹妹第一次和你说捐献遗体的想法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兄弟姐妹怎么想?
姚玉林:我当时呆住了,四五分钟都不知该说些啥。她的想法太超前了,我感觉到了怕,那种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空虚。我打电话通知了其他兄弟姐妹,大家也有些想不通,不过,最终大家还是决定——由她吧,她很有勇气。
记者:她当时是怎么和您商量的?
姚玉林:眼睛能让人重见光明,遗体捐出去了,也希望早日研究出治疗这些病的办法。她就是这么个“私心”,把她的遗体做了病例研究,那和她一样的人可能就有救了。
记者:您现在怎么想?
姚玉林:妹妹捐出了眼角膜,也留下了两只眼睛在世上,就像蜡烛一样点燃了别人的生活,我们也心满意足了。她其实还活着,活在了我们心里,活在了接受她帮助的人心中。不少我身边的朋友、包括青年路三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说,百年后也要学她,捐献遗体帮助别人。她是先行者,更是引导者。
记者:现在有没有人和你讨论过遗体捐献的事情?您怎么说的?
姚玉林:问的人太多了。有的人说,你妹妹怎么能想到这一步?有的人说,做医学研究就像是被千刀万剐,你们怎么也就同意了?不过,更多的人言语中是崇敬,包括了邮电大院里90多岁的老人。我回答得多了,对妹妹的行为理解了。我觉得她很了不起,和太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得一样,她很伟大,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记者:您和家人怎么祭奠呢?
姚玉林:在医院,太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3天后就可以到仙居园内的太原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缅怀,上面将刻上她的名字。直到那一天,当我站在太原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下,看见熟悉的名字,我觉得她没走,就和我们在一起。我把石碑上每个人的名字都念了一遍,缅怀他们。纪念碑上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他们都做了件伟大的事,我们在场每个人心灵都受到了洗礼。你想想,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现在才不过50多人,我妹妹肯定是做了一件理念超前的事儿。我不仅为她感到骄傲,也为石碑上的人感到骄傲,为和我们一样支持他们的家人致敬。
采写:本报记者 马继玲 实习生 齐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