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郭占君:埋头建出个“塞北第一村”(图)

时间: 2013年06月20日03:36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郭占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个人简介


郭占君,男,48岁,中共党员,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杨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十佳标兵”“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工作实绩


投资3400万元,建成5个4000平方米的连体温室、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1个种苗科研中心,主营名贵花卉蝴蝶兰,年产种苗100万株,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蝴蝶兰基地;投资1.8亿元成立四方高科农牧有限公司,饲养纯种荷斯坦奶牛5000头,年产鲜奶2700万公斤,总产值1.2亿元;投资920万元,完成环村路及街巷硬化12.4公里;填沟造地2300多亩并进行改造,使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变成良田;投资2000万元,种植云杉、松柏等景观树和经济林近20万株,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8%。


子承父业力挽狂澜


6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杨家窑村时,一场小雨刚刚结束。六层高的村综合服务楼前,大石头上刻着的“塞北第一村”引人注目。左右两侧,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别墅,彰显着“塞北第一村”的实力与荣耀。


然而,2004年前的杨家窑村绝对不会与“塞北第一村”有丝毫联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那时村民种一年地,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好多人外出打工。就在2004年,村子迎来了转机,却也因此陷入危机。同煤集团要在村里占地建设塔山煤矿,涉及征地拆迁,导致纠纷,村民多次上访,杨家窑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告状村”。


此时,上级想到了从村里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郭占君。郭占君当时正与家人经营一个企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他在村里人缘好,有号召力,大家有啥都愿意听他的建议。还有一点更要紧,郭占君的父亲以前在村里当过20多年村支书,赚下了村民们的好口碑。


“说实话,当时很犹豫。”郭占君当时想得多,回村干,家族企业不可避免有损失,村里的事一旦出现差池就是两头不落好;若不干,又对不起领导的信任、去世的父亲和乡亲们。最终,他选择了回村。


这个芝麻大的村官确实不好做,郭占君上任不久就出了一件事。一位村民在喝醉酒后来办公室找郭占君,见郭占君不在,就找到一位副书记,二话没说,抽出尺把长的宰羊刀插在办公桌上。郭占君听说了这件事,派一位村干部转告这位村民:“别说是刀,炮我也不怕!念在你是第一次,我让你,要是再敢这样,就公事公办。”这位村民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占地问题。为了解决占地纠纷,郭占君在详细了解村民的愿望之后,郭占君连续召开了20多天的村民大会,村民们终于接受占地补偿协议。


随后,郭占君要面对的是同煤集团,他要尽量为乡亲们多争取些利益。塔山煤矿开工后,会有许多煤矸石,郭占君想将这个项目全拿到手,让村里有一条致富之道。然而,同煤集团只答应将60%的业务交给杨家窑。为了这40%,双方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我跟他们说,你们栽树我们都不是乘凉而是维护,如果连片树叶都不让我们带走,绝对不行!”郭占君一步不让的坚持最终让同煤集团选择妥协。


随后,杨家窑村成立卧龙广服务公司,专门经营这一业务,目前该公司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此后,村里陆续组建多家公司,到去年年底,村固定资产达到3.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4年的2811元猛增到28600元。


胆略过人改造村庄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郭占君也在谋划着改善乡亲们的生活。


村民彭庭丹回忆,从嫁到杨家窑以后,她就住进了不到30平方米的土窑洞。那时,她最怕的是下雨。一下雨,院里街上就会积满三四厘米深的水,连门都出不了。


2007年5月,旧村改造工程开工。工程包括178套二层别墅、6栋190套板式居民楼、66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和10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建设资金来自卧龙广服务公司。当时公司每月约有200万元的利润,每个月底郭占君就把利润全部拿出来交给工程队。880天,整个村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那时候我手里没多少钱,就是胆量大,没钱也敢开工,1.6亿元的工程就用这种滚雪球的方式完成了。”郭占君说。


2009年搬入169平方米小别墅的彭庭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的规定是:每户送30平方米,每个人再送10平方米,剩下的面积每平方米价格为700元。这样算来,彭庭丹家有四个人,只需要交69300元。而且彭庭丹家的旧房拆迁每平米还能得到350元的补偿,还能省下一万多元。除此之外,杨家窑村人还享受到了更多的好处——这些房子都不用交物业费和暖气费!


据彭庭丹介绍,她在煤矿捡煤矸石,冬天每天能挣一千元左右,夏天也能挣七八百元。丈夫在卧龙广服务公司的车队,每个月能领五六千元工资。加上在村办公司的分红,他们家一年的收入在十万元以上。“现在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出门有小车,干活有大车。”彭庭丹说,现在她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像农村人。


9年后,再提起离开家族企业回到村里的选择,郭占君说:“亲眼看着村子从一分钱没有走到今天,是我这辈子干得最有意义的事,比在家里的企业闷头挣钱舒服多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立宇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