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洋女婿的“临终关怀”梦(图)

时间: 2013年06月17日04:07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梅学良与妻子李若霞

范磨提供

美国人梅学良最近很忙。他和中国妻子李若霞正在太原筹备建立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晚晴关怀。此外,他还在阳泉的一家民营医院担任顾问,引进最新的专业护理理念,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临终关怀科室,并培训专做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护理人员。


梅学良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现在的中国梦是,让更多生命在行至终点时能减轻痛苦,感受到“活”的品质,让他们平静、安详地离开。


美国作家诺曼·卡森斯说:“死亡不是最终的悲剧,最终的悲剧是人格的分裂——不是死于亲人的陪伴与关爱中,而是死于一种自己无法掌控、无法自主决定死亡方式的状态和环境中。”梅学良和李若霞希望能为家乡的患者和老人提供完整的身心照护,提高其剩余生命的质量,而非简单地延长生命。


洋女婿随妻来到中国


在阳泉市友爱医院,梅学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自今年2月份起,每个月他都需要来这里工作两周。


梅学良的办公室收拾得非常整齐,办公桌也整理得有条不紊。坐在老板椅上的他温和、斯文、彬彬有礼,总是好脾气地笑着。看到随同记者一起前来的妻子李若霞,他赶紧低声说:“帮我倒杯水好吗?”


李若霞转身为他去倒水,他脸上带着一种孩子般顽皮的笑,好像刚刚恶作剧捉弄了人一般。李若霞说:“他就这样,老想支使我干这干那,不过当我要让他做什么的时候,即使我的问题再刁钻古怪,他也会照办。”


今年春节,李若霞抛给梅学良一个大大的难题:回中国定居,回家乡山西创办一个临终关怀机构。当时,梅学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职高级研究员,做收集并管理在中国的合作研究项目与课题工作。正与赴美探亲的岳父用寿阳话交流得起劲的梅学良听到妻子的这个要求,扭头冲着妻子笑了一下,说:“那就回中国吧。”


于是,过了春节,梅学良和李若霞就将弗吉尼亚家里的所有东西打包,该带的带,该卖的卖,之后顺势回到中国。


梅学良的汉语说得很溜,不仅日常用语精通,就连一些专业词汇也说得头头是道,讲起寿阳方言来更是令人捧腹。


在梅学良的办公桌上放有一叠资料,“临终关怀:来自生命晚期护理的另一个声音”。资料显示,1900年,人的平均死亡年龄是46岁,死亡原因多属患传染病、意外事故及分娩等,死亡地点是家里,而死亡前无自理能力的很少见;2000年,人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8岁,死亡原因多属患癌症、心脏病、中风,死亡地点是医院,死亡前无自理能力的平均大于4年以上。


梅学良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化的数字对比,在它背后蕴含的是患者身心方面痛苦的延长和深化,许多癌症病人最终都是在剧痛和绝望中死去,这是一个健康人根本无法想像的。


美国作家诺曼·卡森斯说:“死亡不是最终的悲剧,最终的悲剧是人格的分裂——不是死于亲人的陪伴与关爱中,而是死于一种自己无法掌控、无法自主决定死亡方式的状态和环境中。”


梅学良很喜欢卡森斯的这段话,他和李若霞希望在山西组建一个专业团队和志愿者团队,为家乡的患者和老人提供完整的身心照护,提高其剩余生命的质量,而非简单地延长生命。


妻子带他走上临终关怀之路


虽然梅学良目前在晋从事的是与临终关怀有关的工作,但他所学专业却与医学风马牛不相及。大学时代,他就读于宾夕法尼亚朱尼亚塔学院,学的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时代,他就读于匹兹堡大学,读的是人类学。最终,他拿到了匹兹堡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学位。


为了撰写社会学专业的论文和人类学专业的论文,梅学良曾经分别于1989年和1997年两次来到中国。这两次经历让他深深地爱上中国。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习让梅学良初识汉语的魅力,他交到了一些中国朋友,还得到了梅学良这个中文名字,从此以后,当他在中国行走的时候,他不怎么用埃里克·米勒这个英文名字向人介绍自己,更多地会说“我是梅学良,我来自美国”。


1997年的经历让梅学良更加难忘。这次,他来到了山东邹平马庄村做有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面的研究课题。这时他的汉语已经说得很地道,但邹平方言让他听起来很头痛。村民张贵堂充当了他的翻译,每天陪着他走家串户地采访。中国农村的家庭关系让梅学良颠覆了从前的想法,他发现农村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相比城市老人而言较低,“农村的年轻人通常不愿和老人住在一起,如果在一起,老人们也是在看孙子、做家务,忙得没有自己的时间。”梅学良还注意到,如果一个农村家庭里有几个儿子,那他们为了房子、财产常常会闹分家,让老人既伤心又头痛。此时的梅学良已经意识到中国农村老人在养老方面遭遇的一些问题和困境,但对于临终关怀这一领域尚未涉及。


妻子李若霞让梅学良对临终关怀有了更多了解,直到决定从事这项事业。梅学良说:“她带给我的生命很大的影响,她常常会左右我人生中最大的决定。”


2001年,梅学良来到中国担任美国CET学术项目北京总部项目主任,与在那里工作的李若霞相遇。


李若霞形容第一次见到梅学良时的印象,“他就像一个老农民,头发乱七八糟,胡子也没有刮,背着一个双肩包,毫无预兆就出现在我面前。”一起工作两年后,梅学良因中国暴发非典被调回国。他鼓起勇气向李若霞求婚并且成功,之后在美结婚。


2010年,梅学良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海外教育部主任一职,夫妇两人将家安在弗吉尼亚州黑堡。2011年8月,李若霞进入诺福克地区的一家临终关怀院做义工。这是该地区第一家非营利、国家医保认证、基于社区服务的临终关怀机构,在这里,她参加了两次为期各一个月的家庭支持志愿者培训,之后,她被安排访问3位80岁以上患有绝症的老人,每周定期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走路、聊天、读书、剪报、组织生日会,还与病人的家属交流。每周,她要写出探访报告,与团队其他成员开会讨论老人的状况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临终关怀志愿者工作让李若霞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她不但自己定期前去临终关怀院,还要求梅学良在休息时也陪她去帮助这些绝症老人。就连她自己的父母去美国探亲时,也被要求在家做中餐、包饺子带给临终关怀院的老人吃。“我们跟着她忙得团团转。”提到这个,李若霞的父亲直摇头,但明显看出他在为女儿骄傲。


“晚晴关怀”正在筹备中


李若霞告诉记者,从进入临终关怀院做志愿者那一天,她就在心里反复琢磨着要回山西创立一个临终关怀机构。她想像过梅学良可能会反对,但更多想到的是他会支持。目前家里所藏的临终关怀类书籍都是那时购买的,没事的晚上,两人就一人抱一本书研究,非常温馨。


2013年2月,梅学良带着妻子回到中国。和以往的探亲不同,这次是定居。因为李若霞一家都是山西寿阳人,两人决定把家安在省城太原,梅学良很兴奋,这下他可以经常和岳父交流地道的寿阳话,最重要的,这里有他刚刚起步的事业。


李若霞开始着手筹备“晚晴关怀”,它的模式以居家为主,即未来的临终关怀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社工、理疗医师、悲恸辅导顾问、志愿者等组成)会到癌症患者和患病的老人家里提供护理服务,鼓励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决定护理方案,让病人在自己家里,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承受最少的痛苦,走得安详、平静。


梅学良在协助妻子筹备的同时,帮助阳泉市友爱医院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平定县一些患者目前已享受过临终关怀服务。一位老年癌症患者的家属表示,母亲的病处于晚期,就算在大医院再多呆一段时间,也无助于病情的缓解。而在这里,有专人照顾母亲,为她减轻身体方面的疼痛,并在心理上做伤痛疏导。“以前没听说过临终关怀,现在知道,它是使疾病变小,提高生命品质。”阳泉市友爱医院院长李有权说,正是冲着这一点,他将梅学良聘请到了这里。而梅学良除了自己带来先进的理念之外,还从美国邀请来朗松女士及其他临终关怀专家,对阳泉市友爱医院的医生护士进行专业培训。


从198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24年间,梅学良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梅学良说,这些年他有幸目睹了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发展迅速得令他感到吃惊。如果缺席于这种变化,他将会非常遗憾。他想跟随妻子一起见证,更想参与其中。他不知道这次回中国定居的时间有多久,作为山西人的女婿,他希望“晚晴关怀”能让更多山西身患绝症的人在最后时光里平静、安然、有尊严地离开。


本报记者 张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