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大同“献血达人”潘劲松:延续生命上万毫升热血献出大爱(图)

时间: 2013年06月14日03:42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白桂荣(左)仔细研究潘劲松(右)刚签的《中国人体器官捐赠自愿书》。


18年时间,献血40余次,总计献血量13000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大同市民潘劲松,一位人们挑指称赞的“献血达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潘劲松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个人金奖、山西省无偿献血金奖、大同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大同市文明市民标兵等荣誉称号。2012年10月入围“中国好人榜”。


对于献血所带来的各种荣誉,潘劲松看得很轻,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3年6月14日,第十个世界献血日,记者带您走近这位 “献血达人”。


一次意外 萌生献血愿望


潘劲松的书柜里,存放着13本无偿献血证和各种奖杯、奖章。翻开献血证内页,里面是记得满满当当的献血记录,这就是18年坚守的证明。


说起献血缘由,还要从24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说起。


198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22岁的潘劲松和女友散步至大同市西门外,突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刹车声——一辆疾驰的货车撞倒了一对青年男女。潘劲松和路人把两个被撞的年轻人送到了附近的地区医院 (现为大同市五医院)。


医生在抢救伤者,潘劲松焦急地守在急救室门外。不一会儿,医生从抢救室出来说,伤者失血过多,需要输大量的血,医院血库存血不足,问谁愿意献血。性情中人的潘劲松,想也没想就撸起袖子说:“我献。”“遗憾的是我是B型血,而那两个伤者都是A型血。就因为提供不上足量血液,两条生命就这样在我眼前活生生地没了。如果我是A型血多好,说不定就救活了那两个人。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时隔多年,当年目睹的那场遭遇仍然在潘劲松脑海中历历在目。


这次“未遂”的献血经历让潘劲松有了献血救人的念头。


18年坚持 献血13000毫升


1985年,潘劲松通过招工考试,成为大同供电公司的一名工人。1995年,单位第一次组织献血,潘劲松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年,献血的人少,人们宁可相信‘血贵如金’,也不愿意相信献血有益健康。第一次献血时,不仅单位给了我1000元营养补助,放了一个星期的假,大同市政府还给了现金补助。那个时候两项补助款加起来已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这笔钱我没花一分,全部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从1995年12月7日第一次献血到现在,18年间,潘劲松已经义务献血13000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不仅在大同献血,在北京、太原,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撸起袖子献血。2004年,在北京献血之后,他还申请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今年2月,他在太原开会,会议闲暇时间,他还到献血屋献了血。


作为一个“献血达人”,他会经常走上街头做义务献血宣传,总会有人问:“献血真的没有害处吗?”他总是拍拍自己的胸脯说:“看我这体格,像是有问题吗?”并且,他会现场做一下科普工作,告诉人们:“献血其实并不可怕,人体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献血后1到2个小时就会恢复,而且人体造血功能会更加旺盛。科学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反而对健康更有好处。”


在潘劲松的引领下,他的弟弟妹妹、妻弟妻妹、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加入到了献血的队伍中。


屡卖藏邮 捐款超15万元


能为素不相识的人献血,更能伸手相助身边的人。熟悉潘劲松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热心人。


他工作的浑源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地处荒郊野外,职工基本没有业余文化生活。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个月,为了使大家能及时收看奥运会比赛,潘劲松卖掉收藏多年的邮票,买了电脑,安装了上网设备。从那以后,大家不仅能通过电脑实时收看新闻,还可以在网上收看体育比赛等。


给浑源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安装上网设备并不是潘劲松第一次卖邮票。2000年,一对夫妻双双下岗失业,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却无力支付学费,潘劲松卖掉邮票,一次性资助8000元;捐助希望工程、为汶川地震捐款、资助因病需救助的贫困孩子……


这些年,为了扶贫济困,省吃俭用,大约累计捐款15万元以上。


在同事的眼中,潘劲松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讲条件的人。几年前,同事摔伤住院治疗,潘劲松在医院陪床,喂水喂饭,端屎倒尿,一陪就是半年;为改善职工伙食,站里利用几分空地,种了些蔬菜玉米,每年春耕前,都是潘劲松推着小平车到农民家收来鸡粪,给土地积肥;20多年,潘劲松义务为大家服务从未间断。“能做啥就做点啥,不计较。”正是潘劲松的“不计较”,使得潘劲松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吃亏”事时,从没觉得自己吃亏。


捐献器官 延伸大爱之路


跟人聊天,潘劲松总会聊到自己的母亲,母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潘劲松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母亲白桂荣1965年从天津中医学院(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主动申请分配至原大同医专任教。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很单纯,一门心思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我们班分到山西十几个人,我和潘劲松的爸爸主动申请到雁北,没想到,在这里扎了根。”记者见到白桂荣,老人很开朗而且很健谈,话音里已经全是大同方言。


在潘劲松的记忆中,妈妈白天除了给学生上课,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给病人针灸。“我们家常年病人不断,看病的人踢破了门槛,但她从来不收钱。有时,遇到身子不方便的病人,她还会主动上门。”潘劲松回忆说。


受母亲的影响,潘劲松从小就乐于助人爱做好事。上学或放学路上捡废品,把卖废品的钱做班费用;学校植树没有浇水工具,潘劲松就把妈妈新买的铝锅拿去盛水浇树,后来又当做水桶留在班里;从家里拿馒头给生活困难的同学。


2003年,潘劲松加入大同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当时的大同空气污染严重,特别是每年正月,大同地区有垒旺火的习俗,污染非常严重。虽然当地已经有了旺火禁燃令,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单位还是照样垒砌大型原煤旺火。“2004年腊月廿八、廿九两天,我花钱租了车,和协会的其他同志一起,到大同市周边13个煤矿转悠,看有没有人垒旺火,看到了就拍照留作证据,然后报送到当地环保部门。那几年,我每年都会坚持做这样的工作,惹了一些人,但得到的是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今年4月1日,潘劲松在《中国人体器官捐赠自愿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决定死后将自己的器官无偿地捐献给需要的人。他第一时间通知了母亲,母亲对他的行为很支持。“人死了,器官还能帮助一些挣扎在生死一线的病人,这是一件好事,也像是我自己生命的延续。”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潘劲松也常这样勉励自己。


本报记者权力超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