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型
王莉莉:帮着父母干点农活
6月13日,记者见到了家住省城小店区化章堡村的王莉莉。她是成成中学的一名复读生,她悄悄在记者耳旁说道:“我今年考得还不错,应该能上个二本。这个暑假我想改改以往每年假期旅游的习惯,上大学前帮父母干点农活。父母很辛苦,供我读书不容易。我平时上学顾不上去地里,更不用说帮忙了。现在,正值农活比较多的季节,父母每天在地里忙乎,我想趁这段时间,帮父母分担点。再说,看书和干活属于劳逸结合,非常有利于身心发展,比起旅游有意义多了。”
见习记者 赵彩萍
陈洁:学做家务试着独立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轻松,是准大学生陈洁此刻最真切的感受。问她这个暑假最想做的事,她莞尔一笑说:“父母为我安排了省外游,我先去旅游,回来跟着父母学做家务,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陈洁是太原市成成中学的一名高三毕业生。今年高考,她发挥得不错,前两天估分时预计在530分-540分,考上梦想中的大学没有问题,她也做好了迎接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蜕变过程。在陈洁看来,高考,不仅给她提供了一次选择人生的机会,连她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间被改变着。“高考前,我的生活被安排得紧紧的,每天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很少有独立支配的时间。全家人也围着我转,帮我把生活安排得舒舒服服。现在高考结束了,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也有了大把的时间让我自由支配。这两天,我父母外出买菜时,会有意识地叫上我。看似简单的家务,做起来还真不简单。顺序安排不好,就会手忙脚乱的。”
本报记者 文秀为
李娜、小阳:出来打工补贴学费
6月13日,过完端午节之后的李娜,背起行囊,只身一人来到省会太原,准备打工挣些上大学的学费。
这个时常露着笑容,不到20岁的女生,来自娄烦中学高三文科班。参加完高考后,卸下了学业包袱的她,没有过多享受高考后的轻松,马上联系到在太原工作的表姐,为自己在一家餐饮企业找到了工作。“在饭店当服务员,工资不低,还包吃包住,我觉得很不错。”她笑着说。其实,开朗乐观的李娜,家庭条件并不好:她的父亲因为一次意外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的生活仅靠打工的母亲来维持,家中还有一个上学的弟弟。高考前,李娜一直边打工,边复习。“家里负担太重了!现在高考结束了,我想出来赚点钱,为自己准备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让妈妈太辛苦。”懂事的李娜对记者说。
小阳是运城市盐化中学的一名复读生,老家在万荣县农村,今年高考,自我感觉良好的她准备报考北京高校。但是想起父母种地很辛苦,自己家庭又比较困难,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6月9日,小阳在估完分数后并没有立即返家,而是继续留在运城找了份临时工——手机促销。“天气越来越热,老板让我去街上发传单,虽然很辛苦,但我珍惜这个机会。一来是想挣点零花钱,为上大学准备些生活费;另外,也想借这个机会,好好体验下生活,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小阳说。
“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打工我们不放心,后来得知是在我们都认识的熟人的店里干,大家都是熟人也就没啥不放心的了。”对于女儿的选择,小阳的妈妈王霞一开始并不支持。王霞说,小阳一直梦想着去北京上大学,但是想到她自小没有独自出过远门,今后又要独自一人在外省呆好几年,家人很是担心。“希望通过打工,使她能获得宝贵的社会经验,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我们也能放心了。”王霞说。
省青少年维权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准大学生们,在打工时应尽量到正规的中介及劳务市场求职,避开那些高风险职业,选一些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如遇到正当权益遭受侵害,可向劳动部门或青少年维权机构反映。
本报记者 冯晓晨见习记者 冯艳丽
充实型
琚文晶:想骑车去趟西藏
“等分数下来,我准备和朋友先去成都,然后骑自行车去西藏。”6月13日,谈到高考后的打算,19岁的男孩琚文晶一脸向往。“我一直都认为,最好的放松就是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琚文晶说。为了备考,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出去玩了。他对西藏的兴趣,源于小时候父亲的朋友寄来的几张在拉萨拍的照片,照片里的风景让他心生向往。高一时,他被一本偶然在书摊上“淘”到的小说迷住了,书中描写了一个年轻人独自从丽江骑行2000多公里到拉萨的过程。他想,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西藏,沿着书中描写的路线出发,完成心愿。
琚文晶就读于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这年的一次“卧谈会”中,他把自己的心愿讲给几个朋友听,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在考试结束后,一起骑行川藏线。那时,他和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在紧张的复习之余,还上网搜集了很多信息,从行程安排、携带物资到骑行路线等,准备高考一结束,就踏上行程。
然而,考试结束了,去西藏的计划却暂时被搁置,因为他和几个朋友都考得不太理想。琚文晶说:“在平时的考试中,数学就是我的短板,今年的高考数学题偏难,数学一门就拉了很多分。保守估计,可能总分在430分左右。”由于他和几个朋友心里都牵挂着分数,当然也就没办法安心去西藏游玩了。另外,费用也是琚文晶担心的问题。以前,他也经常和朋友出去玩,但仅限于周边省市。这次毕竟是去那么远的地方,父母支持很重要。“要花很多钱的嘛,加上父母可能会担心安全问题,如果他们不同意,肯定没戏。不过,我有信心说服他们!”他一脸笑容。
谈到自己的高考成绩,琚文晶显得有些担心,却也尽量保持乐观。“分数下来再说吧,说不定估得低了呢。我和父母的想法都是,尽量不复读,学校差不多就上。”他准备等填完志愿后,再向父母提骑行川藏线的事。而就在前两天,琚文晶的两名好友骑着自行车上路了,只是,他们的目的地不是西藏,而是临时改成了长春。
对于骑行途中可能遇到的艰险,琚文晶笑着说:“每一种体验都是人生的一次历练。”
见习记者 张晓利
徐有春:借助图书规划未来
6月13日清晨,天气晴好,太原市图书馆的前院已经站着不少读者,大门未开,大家等待着、攀谈着。“我想问一下,有关职业规划、职业前景的书籍资料应该属于哪个门类?”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向身旁一位长者问道。“应该属于社会类吧?”“不是,我觉得应该属于大学生读物。”“我认为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人们七嘴八舌地为小伙子出着主意。
问问题的小伙子叫徐有春,今年20岁,是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的学生,一周前,他参加了2013年高考。他跟父母说,他想出门散散心,三天前,他来到了省城太原,借住在舅舅家。“此行目的不只是散心,主要是想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做个规划。”徐有春说。他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很民主的家庭里,父母很尊重他的选择,高考完了,下一步要填报志愿,父母不想干涉太多,只说了句,“你的人生由你自己规划”。“昨天,我去了几家书店,看了看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书,对于哪个高校有哪些特色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说着,徐有春掏出了一个小本,里面密密麻麻写着一些大学的名称及所设置的专业,“我是理科生,所以关注的都是理科类专业。”有武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生物技术,复旦大学的数学专业……显然,徐有春对科研类比较感兴趣,小本上记录的大都是与科学相关的专业。后来,在新华书店,徐有春碰到了一位“老师”。“听他一席话,让我有了新想法。”“当时,我正在小本上写写画画,他从我身旁路过,问我写那些做什么用。我说我刚参加完高考,在为自己谋划专业。他翻看了几页,说我的选择太过片面。”社会竞争现实、激烈,不能仅凭兴趣选择专业,要从就业前景着眼,分析哪些专业未来好就业、哪些专业人才短缺。
回家后,徐有春重新做了计划,先到图书馆找找关于职业规划、就业前景介绍的书籍看看,然后再有的放矢地选择学校和专业。“当然,我也会借这个机会,选几本好书读读。”他说。
见习记者 王倩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