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6月开始策划、寻找参赛选手,到年关将近与央视联合制作,春节期间在《山西卫视》首播,连续数周收视率排名山西卫视第一,又于前不久强劲登陆央视11套……山西推出的中国首档戏曲类真人秀节目《寻找好声腔》,一直在延续着戏剧类节目的传奇,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的充分肯定。
6月10日晚,《寻找好声腔》非遗综艺晚会在山西演艺中心登场,晋剧《打金枝》、蒲剧《三击掌》、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等8个剧种轮番上演,演唱者即这档戏曲类真人秀节目选拔而出的优秀选手,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掌声阵阵。6月11日上午,《寻找好声腔》非遗综艺晚会媒体座谈会在太原市奇石一条街举行,《寻找好声腔》的30多位参赛选手以及总策划、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张建武,策划人员胡晓瑜、张鸿钧,总导演刘树春,艺术顾问解光礼,进行了热情交流。
是什么让《寻找好声腔》取得如此佳绩?张建武说,《寻找好声腔》立足山西本土戏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专家创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锐意创新的文化定位,既接地气又力求专业,做到了雅俗共赏。该节目策划人胡晓瑜说,相比以往的戏剧节目,《寻找好声腔》呈现了三个特点:第一是观众群体年轻化,过去听戏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可这次台下有了众多青年人身影,这说明如果推介和包装形式得当,戏剧的受众面会拓展得更宽;第二是演员高知识分子化,这次的参赛选手有三分之一都是接受过大专、本科教育的;第三是受到了央视的关注与大力支持。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是戏剧大省,有着“戏曲摇篮”的美称。自地方戏曲产生以来,相继有53个剧种活跃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上。“但我们还不是文化资源强省,现存的仅有20多个剧种,在社会上演出的不过十几种,每年都有消逝的剧种,作为我们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来,戏曲受到的关注和保护依然较少。原因大概在于,这是小众艺术,受众面少,资本投资回报周期长。”张建武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剧是需要物质来作为生存基础的。”“我们要站在一个更高的格局上面来看待山西剧种,形成一种大保护、大产业的观念。在策划《寻找好声腔》的时候,我就想过,要让山西剧种像京剧和豫剧一样广为接受,就必须要给它平台,用现代传媒手段去激活它,让它自身迸发出活力,将其演绎成一种鲜活的艺术,要让更多的人接触,打破仅仅存在于本村、本县的局面,再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张建武认为,这档节目还只能算是良好的开头、有益的尝试,要持续做下去,将它做成品牌,必须建立起依托戏剧文化遗产、遵循艺术规律、整合多方资源、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只要多方协作,就能把《寻找好声腔》打造成依托山西文化资源、展现山西风采、弘扬山西精神、提振山西人文化自信的好节目。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仝军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