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太原的街巷,2500年的历史遗痕镌刻在城市不老的容颜上,众多饶有趣味的街巷名称便是这座古城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太原市进行了街道地名普查,全市街巷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多条增至现在的900多条,其中沿用历史名称的有299条;保留上世纪50年代命名的有63条;确定群众俗称的有323条;新命名的有21条,由此改变了过去那种有街无名,有名无街,街名不一,不易找寻的混乱现象。然而,自2001年开始,太原市持续进行旧城改造,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和锤钎的叮当,不少老房屋、老街巷成片地消失;旧街道合并、改造,不见踪迹;新道路出现,改名更张。怎样才能挽留住这些凝聚了百年沧桑的城市印迹?
太原街巷得名,追本溯源之以古建筑得名
明太原有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新南门、水西门、旱西门、大北门、小北门,各个城门都派生出若干街道。比如以大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南门街,民国时有大南门街、大南关中街、大南关东街、大南关西街。
大南门街 大南门街于1955年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于1956年并入解放南路。大南关东、西二街已消失。大南门外尚有小南关。以小南关而名的街巷,民国时称小南关,今名小南关街,并有小南关西街及派生街巷5条。
满洲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满洲城被洪水淹没,又在小五台另筑新城,时称新满城,原满洲城称为旧满城。以新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新城东、西、南、北四条街,今有新城街、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
钟楼街街南侧原有明建钟楼一座,楼高3层,楼内大钟高3米,直径1.5米。1958年将钟楼街、按司街、东羊市街三街合并,统一命名为钟楼街。
鼓楼街因明建鼓楼得名。明代巡抚署衙前建有鼓楼一座,其高10余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80余步,甚是壮观,解放以后拆毁。鼓楼街东至唱经楼、楼儿底,西至估衣街。清代鼓楼街称鼓楼前街,亦称鼓楼大街,民国以后改称鼓楼街。今将估衣街、鼓楼街、唱经楼、楼儿底等街道合并,统称鼓楼街。鼓楼街旧为山西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银行山西分行,民国以来有中国银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银行、太原金店等机构。
纯阳宫街以纯阳宫而名。宫前旧有街道,称药局坊(大约在今太原影都址),清代称纯阳宫街。民国时于纯阳宫后新辟有纯阳宫后街。二街今已不存。今以五一广场北至海子边街段称纯阳宫街。纯阳宫俗称吕祖庙,宋末张奉先建,明万历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是供奉吕洞宾的道教庙宇。现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文物陈列馆。
迎泽大街 袭用明建太原城的“迎泽门”之名。“泽”古汉语释为“思泽”“恩惠”,今寓迎福。以迎泽而名的街巷有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迎泽南街。
晋王府晋王府的宫城外筑有萧墙(萧即肃,墙谓之屏,原指古代君王宫室前边的屏风,大臣到此肃然起敬)。与晋王府萧墙有关的街巷有东肖墙、南肖墙、西肖墙、北肖墙、上肖墙。“肖”明代作“萧”,今简之为“肖”。
此外,还有不少街道也与明代王府有关,比如典膳所、晋府店、南园子、皇庙、天地坛、宁化府、坊山府、二府、七府坟、敦化坊、享堂等。
上马街上马街是明代通往皇庙的街道。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每逢祭祀,只有皇族诸王和晋省高官可直入庙宇。一般地方官员和武职,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门下马、下轿,然后穿皇庙西巷入庙祭拜。拜毕则从皇庙东巷拐回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开,时称上马街、下马街。到清朝时,朝拜皇庙均可直入,于是两街即合称上马街。(另外一种说法是李自成进北京时曾在此上马得名)
清代,大北门西、东两侧分别有城隍庙街和藏山庙街,因有城隍庙和藏山庙而得名。城隍庙街西与三皇庙街相连接。民国时,城隍庙街与三皇庙街并称成方西街;藏山庙街称成方东街,并派生有成方南巷。今以解放路为界,其东称城坊东街,西为城坊西街。
狄梁公街以狄梁公祠而名。明崇祯年间,山西巡抚在狄村倡建“狄公祠”,以祀名相狄仁杰。清时,狄公祠渐废,布政使朱珪将祠移建至今崇善寺西,称狄梁公祠。祠东的街初称狄梁公祠街,后改名狄梁公街。
崇善寺街 崇善寺始建年代不详,初名白马寺,后称延寿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以延寿寺为基础扩建,初名宗善寺。后采堪舆家之说,易名崇善禅寺,简称崇善寺,俗称新寺。街以寺名,清代以来有崇善寺街。
北岳庙(巷)西通帽儿巷,东与察院后相接。以明建北岳庙而名。清称北岳庙巷,民国沿称,今称北岳庙。
地藏庵位于今柳巷南路西侧,钟楼街南。因原有地藏庵在此,民国以来称地藏庵。
开化寺街以古寺而名,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7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朱棡孙美坚重修。寺坐北向南,门前牌坊书“敕赐开化禅林”,俗呼为开化寺。寺南有街,清代称开化市街,西连东米市,通西校尉营。民国2年(1913年)开化寺北部辟为市场,名共和市场。民国9年拆除塑像改建成市场,定名开化市。今名开化寺。以开化寺而名的街巷今有开化寺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北街。
大中市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建寿宁寺于此。明永乐八年(1410年)寿宁寺内建钟楼,俗称打钟寺。道光《阳曲县志》载:“寺内及东西街,货列五都,商贾云集,踞街巷之胜。”辛亥举义,打钟寺除佛殿外毁于火。民国2年(1913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股建楼,辟为市场,打钟寺易名大中市。街以市场而名大中市。
文庙巷 清末,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大雄宝殿旧址新建府文庙,奉祀孔子。街因此而名。
庙前街地处元建大关帝庙前,故名。清代,以大关帝庙而名的街巷有大关帝庙街、东庙巷、西庙巷。民国以来有庙前街、西庙巷。
三圣庵地处今柳巷南路东、海子边西,以三圣庵而名。清称三圣庙街,民国后称三圣庵。
双塔寺街 明万历年间建永祚寺和宣文塔,取《诗经》“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称永祚寺。祚是赐福、保佑之意。塔为双塔,以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封号“宣文”而名,俗称双塔寺。以双塔而名的村今有双塔村,街巷有双塔寺街、双塔西街、双塔南路、双塔北路、双塔一马路、双塔二马路及派生街巷2条。以永祚而名的街巷有永祚寺路、永祚西街。
五福庵地处东缉虎营北侧,南通东缉虎营,因有五福庵庙而名。庙旧名社官庙,祀五显灵官神。又曾名姑姑庵,为别于柴市巷姑姑庵而易名五福庵。清称五福庵巷,民国称五福巷,今称五福庵。
姑姑庵处柴市巷东侧,东通开化市,以清代姑姑庵而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九月立庙碑尚存。清称姑子园,民国称姑姑巷,今名姑姑庵。
白龙庙街以明朝建白龙庙而名。历史上太原东山经常发洪水。明朝时,人们在白龙街所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白龙庙”,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到了民国初年,一些外地人逃荒来到太原,在白龙庙附近安家,后来住的人多了,成为一个生活区。为了生活方便,人们给出行的巷子取名“白龙庙街”。白龙庙街有派生街巷3条。
小五台 明代,此处有大士庵,建筑古雅,院中有奎星阁,为文人雅士联诗之地。明尚书王道行告老后,亲友请作七夕阁(奎星阁别称)诗社主人。王以朝廷嘉奖库银三万两,于奎星阁后建大花园,因园内多桂树,故名桂子园。后桂子园归河东府,以桂花别名金粟,改名金粟园。明末金粟园毁于兵祸。清初重修,增祀朱子晦庵。后僧募建文殊、观音二阁,因称该地为小五台。是后,小五台名于世,渐不知桂子园、金粟园之名。民国年间为警士教练场、运动场。今古迹无存,故址在小五台小学校一带。
四岔楼处今钟楼街南侧,西校尉营东。明代曾于此建四柱子楼,俗称四岔楼。楼下行人四向来往,形成十字街,街亦名四岔楼。
太堡街巷以西汉时清河太后堡子而得名(1961年东太堡发现西汉清河太后墓)。以太堡命名的村庄有东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东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2条。
府西街、府东街民国元年(1912年),山西都督府(在明抚院址)成立,都督府东的街并入龙王庙街称都督东街,都督府东边的一段街称都督西街。1955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东街与都督东西街合并,称府东街。
都司街因明山西都指挥使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道光《阳曲县志》称都司街。民国以后仍沿旧称。
北司街以明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署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司门口、司门前街。因街处按察使司署北,民国改称北司前街,今称北司街。
新道街清代,分守冀宁道设于省城。以道员衙门署而名的街巷,清代称道门前、道公街,民国有道门前街、新道街、新道北巷。
红市街旧名“红四牌楼”,原是明晋王府前四座红色牌楼所在地,故名。红市街旧有育生医院、晋阳日报社等。《晋阳日报》前身为山西同盟会创办的《晋阳公报》,该报当时用通俗流畅的文笔介绍新思想,巧妙地揭露满清政府的黑暗腐败,极受群众欢迎。
桥头街因位处宋“朝曦门”外护城河之吊桥遗址而得名。街名始见于清。道光《阳曲县志》云:“桥头街,相传关帝香亭下为桥眼,水入文瀛湖。”其街东至红市街,西连钟楼街。1958年,将原桥头街和红市街合并为一。
柳巷据说巷内旧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树,故名。又据《永乐大典》所载,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晋王府时将大柳巷扩入府内,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处闹市,是太原的商业中心。旧有中华大戏院、绥西垦业银行、中华医院、中德医院、乐仁堂药店、同仁书店、世界书局、正大饭馆及其他许多买卖字号。解放后,拓宽柳巷北口至府东街,又打通柳巷南口至迎泽大街,分别称为柳巷北路、柳巷南路。
天地坛三巷因其地原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坛而得名。这里有天地坛正街,天地坛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按明代建坛规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规范,晋王府之天地坛,应分别建有“天坛”和“地坛”,分别供奉“皇天”和“皇地祗”之神位,分别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依当时祭祀的礼仪和规范来要求,每年夏至前夕,晋王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时,登地坛祭祀皇地祗,举行隆重的祭祀礼。而在冬至日前夕,依然要沐浴吃斋,亦在冬至日太阳出山时,登天坛祭祀皇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本报综合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