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记者探访阳泉首个家庭农场(图)

时间: 2013年06月07日03:01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工商人员为魏星颁发阳泉首个家庭农场营业执照


魏星蹲在自己租来的地里,露出自信的微笑。


5月24日,盂县乌耳庄村村民魏星创办的 “家庭农场”,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这是阳泉市首个明确身份的“家庭农场”。


今年的中央 “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其中出现。阳泉的这个“家庭农场”到底有何意义?6月5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谈起创办家庭农场的初衷,魏星直截了当:“我是农村孩子,对土地有天然的亲切感。”


●魏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家庭农场可以从源头上围绕绿色做起,从源头杜绝餐桌食品污染。”


“一号文件”成为留家的理由


6月5日11时,阳泉市盂县西烟镇乌耳庄村。


浓眉大眼的魏星,一身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臂膀上青筋暴出。魏星的话并不多,有时只是憨憨一笑,但一站在他经过两个月流转的510亩田地里,他的两眼立刻炯炯有神。


谈起创办家庭农场的初衷,魏星直截了当:“我是农村孩子,对土地有天然的亲切感。”


2007年,魏星在太原一所中专毕业后,留在太原一家饭店打工。“那时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一年下来除了租房、吃饭外,所剩无几。”打工一年多以后,也就是2009年,魏星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务农。从城里回到村里,魏星却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他操作起各种农机具得心应手,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家里的几亩地不够种,他又租了别人家的几十亩地,村里人都说:这娃是个干农活的好把式!


回村4年,魏星原本打算今年过年后再去外面闯荡闯荡。就在此时,一个文件的出台,改变了他的想法,甚至改变他今后的人生轨迹。


今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乌耳庄村地处盂县西部,地处阳泉市最大的一块平原上,仅本村就有3000亩平展展的耕地,在被称为“山城”的阳泉,算是比较罕见的,“但这几年村里出现了青壮年荒,村里原有500多口人,现在只剩300多口人留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尽管有农业机械,但耕种还是力不从心。”“这些都是最好的地!”魏星跺了跺脚下的土地,“由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生态环境好,加上穿村而过的乌河,具备发展绿色食品的自然条件。”站在如今“属于”魏星的田地里北望,东西两面也是绵延数公里的平原,微风徐徐吹来,分外清爽。


今年3月20日,魏星在家人的支持下,凑了200多万元,与村里签订了一份协议,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村里的510亩土地, 成立了“宝丰家庭农场”。协议规定,土地租期为十年。


5月23日,魏星的家庭农场梦的重要一步——营业执照申领成功,“从申请到办好营业执照,只用了20天的时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扶持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盂县工商局局长李立新接到申请后,立即将此情况汇报给阳泉市工商局,局长贾权多次打电话给省工商局请示咨询,开辟了注册绿色通道,很快予以批准。此外,工商部门还安排专人找到魏星,点对点上门指导,提供政策、法规及信息咨询等服务,扶持、引导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前景看好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比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有很多优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


阳泉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次专业化和经营化发展方向的转变,“发展家庭农场是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这一模式符合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国情。”他分析说,这种模式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劳动力,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此外,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明显,因为它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它必须要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由于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因而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创新之举,是农业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农户经营规模提高以后,还会提高我国农业的资本装备水平,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对于“家庭农场”的好处,魏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人工种植玉米,亩产不过650—700公斤;家庭农场的机械化种植,亩产起码能达到800公斤,每亩至少增收200元。如果按每亩每年400元的纯收入计算,510亩地,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在外打工收入多好几倍。我要用事实证明,种地一样能挣到钱。”


不过,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实现“家庭农场”梦,因为农业部在此前的一份通知中,对家庭农场给出了具体的条件限制,即家庭农场主应具有农村户籍,并且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看来,很多城市人想拥有家庭农场的梦想还需时日。


面临的问题亟待破解


不过,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亟需破解。


阳泉市农业部门的一份《家庭农场调查报告》显示,家庭农场在发展中,出现了多个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地方政府没有出台系统的专业扶持家庭农场的意见;二是家庭农场的认定缺乏统一界定标准;三是家庭农场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影响大。因为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但多数农场资金实力不强,固定资产不多,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四是家庭农场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家庭农场各自为政,导致农业发展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经济效益不高;五是市场冲击以及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科技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


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共性问题,对此,农业部官员曾表示,今年,农业部将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将来的“家庭农场”是个啥模样?魏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家庭农场可以从源头上围绕绿色做起,从源头杜绝餐桌食品污染。”魏星给记者勾勒出一个美好蓝图,“我们村距离高速公路不过3公里,距离省城太原50多公里。等过上几年,家庭农场建成后,太原、阳泉的市民闲暇时走进我们的家庭农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赏农家景,给大伙提供一个寻梦田园、接触大自然的好去处。”


据阳泉市工商部门相关人士介绍,2013年3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家庭农场开始起步,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目前山西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不少,但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农场却不多。“阳泉市首家家庭农场注册成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将尽可能降低准入门槛,做好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壮大。”采访中,该局局长贾权说。


本报记者 霍雪飞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