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千年古墓再揭汉代北齐贵族生活(图)

时间: 2013年06月06日04:38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图为墓葬出土文物拼版照片。


一次考古活动让晋阳古城遗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发现的汉墓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在山西实属罕见——


阅读提示


6月8日是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恰此之前,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开化墓群被发现。6月3日,记者随考古专家走进发掘现场,零距离接触古墓群,亲手触摸了那些已有千年历史的汉代砖室墓和北齐釉彩陶俑等文物珍品。现场,山西大学考古系主任、开化墓群发掘队队长郎宝利,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海金乐,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汉、北齐、明清墓葬群发掘情况作了介绍。通过这些出土珍品和墓室形制,不难对汉代、北齐时期上层官员和中产贵族的生活进行一次大胆的解密。


晋阳历史沿革,让当地至今还留存着昔日的城址和大量墓葬


太原盆地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留有大量的远古文化遗迹,包括旧石器文化地点、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存。东周晋国赵卿建造晋阳城后,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周贞定王16年(公元前453年),知伯决水灌晋阳,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知氏,保卫了晋阳城。三家分晋后,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加速了繁荣的发展,当地至今还留存着昔日的城址和大量墓葬。


新发掘的开化墓群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开化村东北,地处蒙山东麓,汾河之畔,东南距晋阳古城北城墙约2公里,是晋阳古城遗址的墓葬埋藏区,也是晋阳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晋阳古城遗址外依然有大片古墓葬区,过去曾在开化墓群附近的古城营、石庄头、化肥厂、一电厂、冶峪、寺底、乱石滩、沙沟等地,发现大量夏代、东周、两汉、北齐、隋唐、宋金和明清等时期的墓葬,常有高级别墓葬披露,出土了大量精美铜器、釉彩陶俑,甚至还有壁画的面世。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海金乐说,开化墓群的发现源于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建设工程的开工。该工程因为涉及到晋阳古城遗址,所以在此区域采用了8公里隧道下穿方案,以避让遗址。工程开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勘探中心、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调查组,对沿线的地下文物展开调查和勘探,开化墓群随即被发现。去年8月,为配合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工程施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成西南环建设工程联合考古队,对开化墓群展开保护性发掘。


山西大学考古系主任、开化墓群发掘队队长郎宝利称,鉴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当时就初步考虑这应该是墓葬群。经过发掘,70座墓葬逐一揭开面纱,有汉代的砖石墓葬,有北齐时期的土洞墓葬,还有北齐墓葬打破了汉代墓葬,叠加在其墓室之上的墓穴。复杂、神秘、多样,中国古人的埋葬习俗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考古队已清理汉代、北齐、明清墓葬70座。其中汉代32座、北齐19座、明清19座;已出土的493件文物中,有陶器213件、陶俑135件、瓷器35件、铜质小件42件、铁器37件、石印章1枚、墓志2盒,其他文物28件。最为重要的发现有三点:发掘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汉代洞室木椁墓;清理出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室汉墓;三座北齐墓出土了135件色泽鲜艳的釉彩陶俑,其中两座有墓志,并有明确纪年。对研究汉代和北齐墓葬制度、葬俗等问题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丰富了晋阳古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的文化内涵。


发现的汉代土洞墓、砖室墓规模宏大,在山西实属罕见


在开化墓葬群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迄今有近2000年历史的汉代砖室墓。该墓室结构包括前室、中室、后室、南北4个侧室,共7个分室,其规模之宏大在山西发现的汉代墓葬中实属罕见。


在郎宝利的带领下,记者步入了一座编号为50M的墓葬前。此时,墓墓道长14米,墓室总长15米,宽12米。巨大的土圹砖室墓呈现在眼前,墓室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4个侧室。郎宝利说,这应该是家族墓,体现了汉代很注重孝道的一面。孝行在当时是官员晋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当时的人会比较重视建墓、祭祀,很多人选择在去世后葬于先人旁边。而50M墓的4个侧室便有这种可能。虽然该墓葬较为罕见,但由于该墓葬形制较大,墓室较高,距离地表不足5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地农村平田整地时该墓室曾经成为当地村民“旅游”参观的圣地。等到考古工作者进入墓室内才发现,墓室内已经空无一物,目前已无法判断墓主人的身份。但这样规制的墓葬,至少表明墓主人的身份与太守相当。


在这批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成组的陶罐,并配有陶壶或模型陶灶明器等,个别墓葬还放置有彩绘的漆盘、漆耳杯等。郎宝利说,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特征,初步确定这批汉墓的年代集中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因为,我国古代墓葬形制有木椁墓、砖室墓、土洞墓三类,其中前两者居多,土洞墓最少。这次最重要的发现是发掘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汉代洞室木椁墓,清理了1座规模宏大的砖室汉墓。此类墓葬形制曾见于平朔汉墓、榆次北合流同时期墓葬中。这表明山西中北部是这类墓葬的重要分布区,也是周文化系统的土坑木椁墓向秦汉土圹砖室墓转型中的一种墓葬形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学术价值。


体形丰硕的釉彩陶俑,呈现楚州刺史赵信的贵族生活


自东汉后期起,并州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往与融合之地,也是东西方进行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并州又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东魏、北齐时期,晋阳号称“霸府”“别都”,居住着许多高官贵族,也留下许多高规格的墓葬。


郎宝利说,这次在开化墓群发现的19座北齐墓葬,根据形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规格较高,带天井,墓道狭长,随葬品除小型墓常见的红陶碗外,个别还有墓志和大量陶俑,包括各类镇墓兽、镇墓武士、仪仗俑等。第二类形制略小,无天井,墓道宽且短,一般放置于棺椁外,墓门两侧的随葬品也较简单。在葬具方面,规模大的为一棺一椁,规模小的仅一棺。根据墓葬平面分布及出土文物分析,这批北齐墓葬应属于多个家族。


在发掘的19座北齐墓葬里,规模最大的一座是编号为M20墓,深达7.2米,墓道狭长,宽仅1米,墓室内一棺一椁,两人同棺合葬,有墓志。据记载,死者为楚州刺史赵信夫妇,出土了镇墓武士、镇墓兽、牛车、骆驼俑、侍女俑等随葬品,釉彩陶俑多达80余件。由于在发掘前后均进行了颜料加固保护,至今色彩鲜艳,光彩夺目。尤其是该墓出土的一组4件镇墓武士,高达50厘米,上戴头盔,持戟执盾,体态健硕,眉目和善,全身间以红白彩绘,可与太原娄睿墓武士俑相媲美。


在这批形形色色的墓葬俑群中,还有一组出行陶俑,也尤为炫目,该组陶俑前牛车开路,侧面骏马夹道,后面骆驼尾随,似为组团的商队,其中的骏马体型高大,背饰蓝彩,侧面一尊牵引俑。在北齐墓葬中,色调保存如此完好的马俑极为珍贵。


在太原,以往报道北齐墓砖室居多,比如太原娄睿墓、太原金胜村壁画墓、祁县韩裔墓、太原南郊柳子辉墓。而土洞仅见于太原张肃墓、太原贺娄悦墓。开化北齐土墓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太原地区这类北齐墓的殡葬习俗。同时,根据墓葬平面分布及采集 “天统三年……贾元欣……”造像碑,该批北齐墓葬应属于多个家族。


开化墓群时代与晋阳古城时段吻合,这些墓主人皆为上层官员和中产贵族,其墓葬的发现,证明了昔日晋阳城的繁盛,再现了古人绚丽多彩的世界和生活,以及死后如生的厚葬风俗。随葬的胡人俑、胡商骆驼俑等则表明,该区域为晋阳古城城北一处重要的墓葬埋藏区,有助于了解开化墓群惊现于晋阳的历史背景。


本报记者 孟苗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