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王博:捏面人捏出生意经(图)

时间: 2013年06月08日07:37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王博和他的面塑作品。


揉、搓、捏、雕、刻……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诞生在王博的指尖。捏面人,这个传统技艺如今在太原城里已不多见,可在王博看来,从展示到表演,再到培训,每个环节都有钱可赚。“面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也潜藏着巨大的‘钱景’,可现在,面塑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窄小的市场渠道、面临断层的传承问题,让面塑行业遭遇困窘。


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传承面塑,成为王博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从他刚刚开始会用泥巴捏坦克的时候,就产生了。


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太原也被称为“面食之都”,自古以来,每逢节庆年丰,家家户户都要捏制面人、面龙、面鱼、各式瓜果等来祈求风调雨顺。王博的家庭也不例外,奶奶逢年过节捏制的各种面龙、面鱼,在童年时的王博心中播下了面塑的种子。


2000年,二十出头的王博和朋友合伙开起了网吧,成为太原城里第一拨试水网吧的创业者。五花八门的网站,眼花缭乱的网游让王博的网吧生意热闹非凡。可谁曾想,闹哄哄的网吧里,王博还在做着自己静寂的梦——面塑。那个时候,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钻在自己的小屋里,琢磨捏面人的技艺。闭门造车了一段时间后,王博觉得仅凭自己钻研,很难学到捏面人的精粹。后来在父亲的引荐下,王博拜太原民间老艺人张振明为师学习传统面塑技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传授技艺的当天,王博扛着1袋25公斤的面粉回家了,每天练习近12个小时,制作各种人物,膀大腰圆的鲁智深、身材苗条的林黛玉、憨态可掬的生肖动物等。两年后,王博又踏上北上的列车,去北京拜“面人萧”为师学习精品面塑技艺。为了学会师傅的每个动作,王博每次上课都要站在师傅背后扛着摄像机全程录制,一站就是8小时。“一天站下来,两条腿都是麻的,一出萧师傅家,就想坐在地上歇一会。”王博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面塑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我省面塑“非遗”传承人仅有3人,王博名列其中。


从2006年开始,王博开始做一名职业面塑师。也是在这一年,王博发现,民间工艺品的市场渠道非常窄,“不少工艺大师寻求商业化的运作,比如泥人制作,师傅做一个坯子,工人拿着样板开始大批量地复制,工艺是简单了,市场占有率也大了,但泥人的艺术价值没有了。”拍卖会上的艺术品往往都是价值连城的,就因为它没有经过复制,独一无二。在王博看来,与其让面塑流水化,成为廉价的商品,不如保持面塑的艺术价值,寻找其他推广渠道。通过摸索,王博发现,其实面塑的每个环节都是极具“钱景”的。


首先是展示。和其他民间艺人一样,王博利用大大小小的工艺展会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大的有高达40厘米的钟馗、达摩,小的有六七厘米的关公。不论大小,每个作品都精雕细琢,从表情到衣服的纹路,让人很难相信这些是用面粉制成的。精美的作品常常让王博的展位人头攒动,展会上一天的收入基本能达到千元左右。2011年,王博作为太原民间文艺的代表之一,随太原市政府代表团,远赴法国留尼旺省圣但尼市,参加当地华人社区举办的关公节。活动现场,王博的表演让当地人惊艳不已,从国内带去的几十件成品在活动第一天就销售一空,5天的活动,王博赚了万元左右。


除了现场展示外,王博发现,面塑还非常适合订单制作。他在网上开了一间网店,网友把自己的照片传过来,几天之后就能收到王博根据照片制作的面塑。曾有一对北京的老夫妇向他预订金婚面塑,一周后,一对30厘米高的老人面塑惟妙惟肖地传递出金婚的幸福,老人非常满意,当即付款。记者了解到,一般30厘米的精雕面塑,价格均在2000元以上,若是如钟馗、关公等造型复杂的精雕面塑,至少需要3000元,6厘米左右的微雕面塑,也在200元左右。王博说,面塑所用的面粉特殊,工艺特殊,所以无法像其他民间工艺那样进行大量复制,每一件面塑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正因为这样,王博的每一件精雕作品都价格不菲。“其实面塑最大的卖点是在现场制作上。”经历过多次现场制作后,王博发现,现场捏面人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但仅在几天的展会上进行表演,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才能找到更好的面塑表演平台?“将面食和面塑结合起来。”偶然的想法激荡着王博的灵感,太原作为面食之都,各色面食是太原的“招牌”,如果在经营本地特色的饭店内增加面塑的表演,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想法一出,王博就开始积极和各个面食馆、山西特色饭店联系,最终自己的想法获得了西沟人家的认同。在试营业的一个月内,王博的面塑表演成为了西沟人家的一大特色,现场订购面塑的顾客络绎不绝,西沟人家的客流量也明显增加。于是,开始有酒店高薪聘请王博在午餐时段进行表演;于是,越来越多的厨师们开始找到王博的家门,拜师学艺;于是从2007年开始,太原的很多酒店大厅内,都能看到面塑表演。


从2006年到2013年,7年的市场探索,让王博越来越坚定一点,如果仅靠自己一人之力很难发展壮大面塑行业,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这个行业才不会越走越窄。面塑培训,现在已经成为王博的工作重点。“通过培训,不仅解决了传承的难题,也拓展了面塑产品的市场面。”在王博的培训工作室里,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工作繁忙的白领,还有三四岁的孩童。据了解,每节课每个学员的培训费用在15-30元。其实从2011年开始,王博就在学校里和早教机构里免费教授面塑技巧,“面塑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在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现在,已经有多家早教机构和学校与王博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面塑教学课程。


在王博看来,传统手艺活儿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去传承,需要通过多渠道来扩大民间工艺的影响,展示、表演、培训……每一次尝试中,都藏着商机,也都埋着传承的种子。下一步,王博准备创建一个民俗文化传播中心,利用中心让民间艺人“抱团”发展,采用多种形式拓展民间工艺品的市场。


本报记者 丁岭燕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