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利用自己的场地为老百姓办了集会
(上接8版)
“当初想来、敢来的人少,现在想进来的人得排队,根本没有空余铺子,一些人都等了好几个月了。”王科峰说,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三年不掏房租,而且永远不交营业税,另外在运城市政府的协调下,他们可以得到小额无息贷款,3万元可以无息使用3年。“今年提出贷款申请的人已经有30多家,贷款由运城的农村信用社提供,找到一个有财政工资的人担保就行。这样的扶持政策,正是出于对大学生创业初期比较艰难的考虑,最大限度降低创业成本,让大学生走过创业的艰难期。”
基地对投资项目有严格的考察,如果项目不错,会根据项目大小和品种分配合适的商铺。基地最欢迎与群众衣食密切相关的项目,包括粮油类、果蔬类,还有理发等服务项目。事实也证明,这些项目在这里容易经营好。而对于一些不符合周围百姓需要的,比如美容店等,基地目前就不会接纳,因为即使进入,预计也做不好。“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商户服务。”采访中,不止一名基地物业工作人员这样表示。很多店主异口同声地说,感谢基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平台。
多家商铺反映,基地办工作人员不仅没为难过他们,还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工商营业执照不用自己操心,工作人员会统一帮他们办理;小额无息贷款的申请也是只需他们交上材料即可,其中的环节都由工作人员来办。记者初见王科峰时,王科峰就是刚从市里跑贷款回来。“物业的服务可好了,前两天,我们店的下水道不通了,一跟他们说,他们马上就来修好了,还是免费的。”赵红芳说。
基地还结合周围的情况,专门设了集会日。基地周边有几个村子,由于当地村民有“三六九”(即每月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赶集的习惯,基地就为他们办了集会,不仅提高了基地内商户和周边小商贩的收益,也极大地方便了周围的居民。每逢三六九,外面的小商小贩就会进入基地,周围村子的老百姓更是三五成群地过来选购商品,有时候还搭台唱戏,热闹非凡。
创业培训团队全方位辅导入驻者
魏泽峰介绍说,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固定的创业培训团队对有意入驻者培训,告诉他们如何当一个老板,怎样选项目,怎样预测市场,怎样搞经营。孵化基地还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跟踪指导,给入驻的大学生创业者随时解决问题。“运城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是3万以上,每年需要在运城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是2万多人。就业安置形势特别严峻。对于不能在当年正常就业的,我们每年安排到一些企业、单位就业见习,可以消化1200人,公益性岗位每年可以消化300人,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和企业对接可以解决一些,但最终、最有效的办法,还得鼓励个人创业。”魏泽峰说。
魏泽峰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创业孵化基地的良性循环。“必须实现有序流动,这里是个孵化器,就像孵小鸡一样,孵出一批长大了,就得腾出地方等待下一批,三年之后还愿意待在这里的,就需要掏房租了。我们特别鼓励有实力的转到其他地方去经营,到基地外去开辟事业,腾出商铺给后来的人。另外,衡量创业者创业是否成功,不仅仅看他是否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还要看他是否能带动其他人就业,看看你这个店铺除了自己外还雇用了几个人。目前来看,第一年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对于基地的未来,商户们目前最大的希望,是周围的路快点修好,“基地四周目前没有一条好路,对于基地和我们这些商户的发展,这是最大的障碍。我们特别希望政府能够尽快把路修通,方便大家出入,更重要的是,道路畅通有序会带来更多的顾客。”周杰充满期待地说。“大学生素质高、头脑灵活,只要肯吃苦、踏实勤奋,一般都可以做得不错。根据我在基地工作两年的观察,经营不下去的都是不认真对待事业、不愿意吃苦的孩子。”采访结束时,王科峰想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告诉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们一定要坚定创业的信念:“创业是艰难的,但也是幸福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创业成功”。
■记者手记
让“创业”与“就业”并肩成为择业首选
大学生就业,究竟难不难?
今年7月份,我国将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寻找就业岗位。如此大规模的求职队伍涌入社会,说就业不难,估计谁也不信。
可是,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运城创业孵化园区的大学生们,他们乐观、坚强,他们勤奋、踏实,再加上良好政策的鼓励与帮助,他们的就业,似乎也不难。
难,只是相对的。求职目标定得太高,就难了;对就业岗位过于挑剔,就难了;不愿吃苦只爱享受,就难了;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就难了。
从难到不难,只是一步之遥。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制订切实可行的求职目标,也许就不难了;不再钻牛角尖,不再只认“铁饭碗”,也许就不难了;有能够承受挫折的坚强内心,也许就不难了;有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也许就不难了。
很多大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是:公务员考不上,可以想办法去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去不了,那就去民营企业工作;如果还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那就自己创业。这是就业的积极态度。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自主创业要成为毕业生们的最后一项选择?为什么不是和考公务员、进大型国企并列同行的一条大路?
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除了大学生自身的认识需要改变外,教育机构的熏陶、社会的引导也很重要,而最关键的外因是政府的支持。运城空港北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他们通过切实、细致的措施,让大学生创业不难,创业成功几率加大,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让他们可以通过创业获得自由、实现理想。
只有让“创业”成为与“就业”并列第一的选项、成为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择业的一种常态,近700万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可以转化为近700万充满活力的成员步入社会人尽其才的一件大喜事,我们期冀的创业型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8、9版采写:本报记者 胡增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