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民恭迎关公圣像。(图片由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王飞提供)
5月23日,台商考察团团长李元发亲赴解州关帝庙上香敬拜,这是他首度来运城,此行目的不仅在敬香膜拜,更是为运城送来了商机。他说:“此行缘于两个月前关公圣像赴台巡游,那次巡游为台湾带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和精神力量,是两岸交流的一件盛事、一次壮举,也让‘关公’和‘运城’成了台湾岛上的热门词。关公出生的土地,代表的是忠义精神;而由他护佑的土地,更是一块宝地。所以,以运城为代表的‘黄河金三角’地区,将成为台商发展的新福地。”
“在台湾的20余个日日夜夜,我无时不被台湾人民对圣像的热情恭迎和对关公的虔诚信仰感动着、震撼着。这次随关公圣像在台湾绕境巡游,目睹了台湾人民信众云集,万人空巷虔诚恭迎、顶礼膜拜的盛况,让人终生难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王西兰25日对记者说。
关公圣像在台巡游21天,纵贯宝岛南北,巡游了14个县(市)、160余座庙宇,前来欢迎、祭拜关公的台湾民众达到了400万,大家慕名而来、风雨无阻、步步相随,无不表现出同根同祖、同源同脉的两岸同胞心系相连。
5月下旬,记者走进解州关帝庙,走近那些跟随关公圣像台湾巡游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述起那段难忘的“巡岛”之旅。
三顾祖庙终得台湾一游
关公圣像赴台巡游的想法早在2009年5月就已萌发。“那年,应福建省几所关庙邀请,解州关帝祖庙的关公像赴闽巡游,巡游活动只安排了一周,去了福建省两个乡镇的几所关庙。”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傅文元说。但就是这“不经意”的一次出巡,撩拨起众多台湾关公信徒的邀请之心。
既然能到福建,为什么不能来台湾?2012年3月,台湾省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弘道协会的几位成员来到山西运城,正式发出了“关公赴台巡游”的邀请。在运城逗留的几天里,弘道协会的成员与解州关帝庙谈到了“关公赴台”的具体细节。当时,大家商议决定,巡游计划于当年6月进行,但由于时间仓促,终没能实现。计划延后了5个月,11月秋霜渐浓,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敬候关老爷大驾,但计划再次搁浅。原因是台湾鸿海科技集团要赞助此次活动,巡台之旅还需再做打算,这一推便推到了2013年春天。其间,不少台湾关公文化社团来访解州关帝庙,一再表现出请关老爷赴台的殷切希望,关公是大陆和台湾共同的神祇,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民间信俗,是一种共同的民间意识形态。“2013年3月28日,一个可以载入关公文化史册的日子,一头是中部省份不起眼的小城,一头是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一边是忠义之帝的故里,一边是宣扬仁勇的分支。就在那一天,它们紧紧相连,生活在宝岛的信众找到了自己追寻一生的信仰根基,关公也欣慰地看到了自己流芳千年的精神传承。”傅文元郑重地说。
风大雨急难抑拜谒热情
赴台的是一尊明代木质关帝圣君神像、一顶16人大轿、一把青龙偃月刀及一枚汉寿亭侯印。3月29日,装载着这些文物的专机缓缓降落在高雄机场国内航线区域,机舱门打开,关公圣像被众人移出,就在那一刻,多少观礼的台湾信徒已经热泪盈眶。“机场外早已集聚了近千人,锣鼓声、唢呐声、礼炮声响成一片;各种表演活动也竞相上演,扮演成各路神仙的,穿着各种戏剧服装充当銮驾执事的,就在机场大道手舞足蹈扭动起来。”王飞是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派出的工作人员,常年在关帝庙工作的他,对信徒朝拜早已见怪不怪,但这样大的迎驾场面,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关公信仰在台湾的深入人心,超乎想象。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命进程中对关公的心灵寄托和心理倚仗,是华夏民族神祇崇拜的积淀和固化,是经过漫长岁月自然形成的。台湾四面惊涛,更需要安全感,更期望关公保境安民,对关公的期许更加迫切和现实。在宝岛台湾,不足三千万人口,就有关公信徒一千万;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建有关庙730余座。”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王西兰认为关公圣像抵台,众人迎驾有历史渊源,不足为奇。
关公信仰,传承的是对春秋大义、忠义精神的恪守、坚持与追求,这已内化成为台湾民众世代追逐的一种民间文化,信众通过膜拜关公,表达对忠义仁勇精神的崇拜。而今,这个“信仰”从源头而来,带来了更多的正能量。“关公圣像每到一地,早有民众列队迎接,銮驾仪仗、香案祭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队队中西器乐,高跷狮舞,旱船龙灯,载歌载舞,热闹而各有秩序;几十辆彩车排成长长队伍,载着各种神像缓缓行进,庄严而不失喜庆。两旁商铺、住户,也都放下各自营生,焚香化纸,敬献果品,鞠躬礼拜。”王西兰生动地描述着关公圣像巡游的场景,“耆老稚儿,一样行礼如仪。到了驻驾庙宇,则举行正式祀典,奏大典之乐,唱赞颂之诗,主祭庄重,陪祭恭谨,信众环伺,气氛肃然。个别更为虔诚的,置身于队伍之外,只顾双手合十,磕头礼敬。”“说来也怪,据说关公到访前,台湾连月干旱,土地龟裂,关公抵台当天,岛上开始下连绵雨,不少信徒说是‘贵人出门雨水多’,也有说是关帝保佑。”王飞认为这是巧合,但巧合背后,足见台湾信徒的虔诚,而这恭敬虔诚之举,让他潸然泪下。“那是巡游第八天,我们到了云林县四湖参天宫这一站,当时雨下得特别大,那天我正巧被安排在载乘关公圣像的銮车上,负责开启车门后,拍摄信徒们叩拜的景象。由于雨势过大,銮车在空地驻停后,迟迟未开启车门,车厢是密闭的,我不知外面是什么情况,只能听到很大的雨声,心想今天迎驾的信徒应该不会太多。正想着,对讲机里传出了声音,让大家各就各位准备接受迎驾。车门开启的一瞬,我惊呆了,銮车周围围满了人,没有人打伞、没有人穿雨衣,大家依旧双手合十,随着一声令下,所有人双膝着地,那四溅的水花触动人心。”王飞说,一瞬间,他真的看到了信仰,信众们毫不顾及天降的大雨、脚下的泥水,一个个完全进入了万物皆无、与神对话的境界。这些人中,有满头银丝的耄耋老人,也有衣服鲜亮的青年,甚至还有总角少年。“同大陆一样,关公在我们台湾人民心目中,是‘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查冥司、招财进宝、保护商贾……’的全能之神。保境安民,是我们与大陆人对关公的共同期许,也是对关公神力的共同认定。关公护佑着大陆人民,同样护佑着台湾人民。”记者在解州关帝庙采访时,正巧碰到一队来自台湾的游客,其中一位长者这样对记者说。
同根同祖共襄大义文化
关公圣像巡游至台中市南天宫时,当地群众组织了盛大的恭迎仪式及文艺表演。其中一个节目就是几十名台湾小学生在舞台上,齐声朗诵《三字经》与《弟子规》,声音嘹亮,宛若天籁;还有一个节目是歌曲独唱,“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不管是这边还是那边,都是一条根”,女艺术家的几句歌词饱含深情,唱出了两岸儿女的共同心声,也唱出了观礼席上解州关帝庙文管所所长卫龙的心声。
“此次关公圣像赴台巡游活动是目前晋台两地举办的时间最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交流盛会,在台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与人数远超出预期,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也很愿意竭尽所能,为弘扬关公文化多做贡献。”卫龙说。
通过此次赴台的所见所闻,不少关公文化研究专家才知台湾民众祭拜关公并不是只靠磕头上香祈求保佑,而是通过领悟关公精神、学习关公智慧,然后靠努力达成梦想。两岸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但文化还是存在差异,关公文化也不例外。比如,两岸关公文化的共同核心内容都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精髓——“忠、义、仁、勇、礼、智、信”,不同之处在于祭拜的方式、信众参与的方式。两岸在此次关公文化交流活动中达成的共识,以及形成一些能够弘扬关公文化的措施,都有助于关公文化在全世界推广和普及。
卫龙说,他在赴台前,有三个期待,一是通过活动与台湾关庙携手推广、普及关公文化;二是借助活动大力宣传山西、运城市以及山西解州关帝祖庙;三是以两岸关公文化的交流来促进两岸文化的进一步合作和发展。而今,关帝圣像回銮,他认为已经达到并超出了预期目的。
离台时,台湾省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会长陈展松问卫龙,何时关公祖庙圣像再次赴台?卫龙坚定地说,一定会再来,而且,关公文化的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圣像赴台这一种方式,应采用不同且丰富的形式,如举办关公文化论坛、“天下关庙一家亲”座谈会、关帝祖庙联谊会等。此外,3月28日,解州关帝庙已被授牌,成为大陆17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
卫龙还告诉记者,自关公圣像回銮后,解州关帝庙已陆陆续续接到很多省份的邀请,甚至还有来自海外关公文化信徒的邀请。“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很愿意组织和参与出巡活动。关公文化宛如纽带,将世界华人维系在一起。”
圣像回銮迎回商机无限
“关公圣像到台湾巡游,将给两岸带来一个共同发展的契机,也能为台湾,为两岸的交流创造一个新的起点。”这是2013年3月28日,关公圣像起驾前,台湾鸿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说的一句话。
郭台铭是成长在台湾的山西人,他虽没有在家乡居住过,但骨子里有股关公后人忠义仁勇的气魄,他几十年的经商生涯就是有力佐证。在关公圣像出庙的过程中,郭台铭始终紧随轿后,并一直保持着双手合十放于胸前。“‘关圣帝君圣驾’莅台祈福,会吸引更多的台胞来山西旅游考察,投资兴业”。
5月23日,运城解州关帝庙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他是来奉香膜拜的,更是来投资运城的。“我们要在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规划投资数百亿元建造出一个CRD城市高端综合体项目。”李元发作为北京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台湾九鼎轩集团董事长,郑重承诺道:“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容纳超过30万人就业与生活,年GDP贡献值达105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60多项……”
李元发说,这个项目是未来的计划,而眼前,最应当做的是推进台湾人包机赴运城旅游活动。
见习记者 王倩 王伟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