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红在“雪龙”号上工作
李玉红(右)和队友在南极大陆留影
4月9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在行程约3万海里后,返回上海港口,结束了为期165天的科学考察。
此次奔赴南极的科考队伍中,有一位个头不高、戴着眼镜的山西高平小伙李玉红,他是继窦银科、康东海等之后,又一位登上南极大陆的山西籍科考人员。
南极冰原上呆了165天
4月9日,上海港口,一个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正在举行。
仪式是国家海洋局、上海市政府专门为搭载“雪龙”号科考船凯旋的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举行的,参加仪式的241名科考队员中,就有27岁的李玉红。
李玉红是高平市北城街道办事处冯庄村人,2012年研究生毕业,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之后,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被选拔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2012年11月5日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从广州南沙沙仔岛码头出发,到2013年4月9日安全返航,他在南极冰原上呆了165天。
黄土地上的娃儿想看海
李玉红出生在冯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个妹妹。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朴实憨厚,人缘很好。母亲靳香花回忆,李玉红在村小学读书时,每次做错的题,为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李玉红都会悄悄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初中阶段时,他在高平四中上学。在老师眼里,李玉红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生,自理能力很强,“家离学校较远,但每天上课从没迟到过。”
初中毕业后,李玉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高平一中。“玉红念高中时,家里经济条件差,没让他住校,每天放学都是骑自行车回家。”靳香花说,“一天往返二十几里路,不管刮风下雨他从没耽误过课,也从没叫苦叫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玉红身体挺强壮,为日后的远洋出海打下了基础。”说起儿子,靳香花很是骄傲。
2005年,高考报志愿时,李玉红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为啥偏偏选择了海洋大学?李玉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上,没见过大海,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看看大海到底有多大。”当拿到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李玉红高兴地对父母说:“我终于可以看到大海了。”
大学期间,李玉红的功课都十分优秀,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学金。2009年因成绩优异,他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海洋化学专业,并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学金,还荣获了“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活动个人”“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校实习期间,每次有到海上的实习任务,我都积极报名参加。”回忆起大学生活,李玉红说,“有些同学怕晕船呕吐,但我一到海上就特别兴奋,很少有晕船的现象。”
也许正是具备了挑战大海的性格,参加工作不久,登上南极大陆考察的机遇,与李玉红不期而遇。
笑言穿越“魔鬼西风带”
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5天,考察内容涉及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天文、冰川等诸多学科,执行科学考察任务39项。241名科考队员中,包括40多位科学家,是历史上开展大洋科学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取的是“一船两站”方式进行。“就是搭乘‘雪龙’船,对中山站、昆仑站进行考察。”李玉红说,此次南极科考完成了31项站区科学考察和8项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执行12项后勤保障任务。此次科考创造了多项“第一”:试钻深冰芯第一钻成功,在国际上率先获得第一批南极最大口径天文学光学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等。“此次总航程约3万海里,4次穿越西风带,并首次到达南纬75°7.2′,开创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的新纪录。”此次考察中,李玉红承担的项目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室气体的采样观测工作。
回忆起165天的考察,李玉红笑着说,“穿越西风带很受罪。”
西风带,又称“咆哮西风带”“魔鬼西风带”,是极端恶劣的气候,是前往南极科考必过的难关,对每个队员的个人身体素质绝对是个考验。此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经历了多次气旋的考验,最大风速32米/秒,也就是常说的12级台风,最大浪高达6米多,船舶最大摇摆幅度达22度。”
“雪龙”号是一艘两万吨级的大船,坚不可摧,但在穿越西风带时,犹如一叶小舟飘摇不定。巨浪拍打在甲板上,发出沉重的声响,甲板上用来取水样的玻璃钢罩厚达几厘米,经巨浪的几次拍打,就成了碎片。李玉红说,当时,船上的许多队员都晕船呕吐,一个室友一天最多吐了9次,最后胃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吐出来的只有黄色的苦水。
李玉红之前已有丰富的出海经验,再加上平时注重锻炼,行进过程中只是出现了些许不适。航渡期间,他仍然坚持每4小时一次的采样实验。
挂两层窗帘遮住“不落的太阳”
南极被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惟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陆地。由于遥远的地理位置与严酷的气候条件,南极一直被视为最神秘的地区。近年来,各国在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日益扩大,南极的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南极科考由于路途遥远,补给显得十分重要。”李玉红说:“刚开始补给还是很充足的,到了中途就发现,叶类蔬菜全都发黄干枯,西瓜也冻成了软软的,只有一些苹果比较好保存。”每天的菜肴中,肉越来越多,菜叶越来越少,队员们食欲开始下降。
《南极条约》规定:“任何新物种都不准带进南极,不准带进土壤。”所以在船上不能以种蔬菜、养动物等作为食物来源。“船上的厨师用黄豆发豆芽、磨豆腐,把蒜头放在水里长蒜苗等办法,帮助队员们补充必要的营养。”
李玉红回忆道,去年12月初,科考队刚到南极时,南极刚进入夏季,普里兹湾的海冰还没有完全融化。“雪龙”号只能行进到中山站15公里处就难以前行了,主要是通过雪橇车和直升机为中山站运送补给、物资和科考设备。
到达南极冰区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向中山站运送物资和油料。“此时的雪地车拉着集装箱在冰原上行走,最大的危险是冰裂隙,茫茫的冰原上很难发现冰下面可能有裂缝,人员如果落入冰冷的海水中,几分钟内身体就会失温,历次科考队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形。”李玉红说,此次科考队也不例外地遭遇了这一可怕的情形,“因为冰裂隙较小,下面并没有海水涌上来,经过一天多的施救,加上俄罗斯科考站的帮助,终于将雪地车和人员平安拉出了裂隙。”
到了今年2月,南极最高温度可到0℃,中山站附近的海冰已经所剩无几。此时,“雪龙”号上自带的黄河艇驳船被下放到海面,继续为站上运送设备和物资,并把坏掉的设备以及产生的垃圾运回船上,带回国内处理。
几个月的科考工作,南极处于极昼状态,“从早到晚,太阳一直挂在天上不落下。”李玉红说,睡觉前,为制造夜晚的氛围,需要拉上两层窗帘,“每天没有昼夜交替,人体的生物钟有点紊乱,也不知工作多长时间休息,反正每次都是两眼熬不住了,才到帐篷里睡一会儿。”
进入3月份后,南极的冬天到了,气温开始降到-10℃。“在大洋作业采集海水样品时,深层的海水刚被提上甲板就结了冰。有些仪器因为结冰不能正常工作,我们就拿电吹风吹半个多小时,把冰水吹干才能让仪器恢复运转。”李玉红说,“工作虽然艰苦,但咱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啥环境也适应得了。”
元旦通过央视镜头问候家人
谈及这次特殊的科考经历,李玉红说,在165天的考察中,最让他感动的是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
2013年元旦,央视随队记者以《元旦不休忙科考》为题,通过《新闻联播》对科考队员的工作、生活进行了报道。“当时正是节日期间,大家在白茫茫的极地环境中工作,当然也很想念家人,记者让大家面对镜头向家人问候,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让我很感动。”李玉红说。
2013年春节到来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来到国家海洋局,通过卫星视频连线,向正在极地执行任务的科考队员致以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通过海事卫星,李克强与南极的“雪龙”号、长城站、中山站进行视频连线。他仔细了解南极科考开展情况,关心队员们的业余生活和节日安排。
李玉红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李克强总理当时的讲话:“你们奋战在冰雪极地和远洋风浪中,祖国和亲人十分惦记你们。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你们致以节日祝福和诚挚问候!”李玉红说,听到问候的那一刻,他心里暖乎乎的,“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让我们这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研人员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因为梦想,李玉红选择了海洋。因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李玉红参加了第29次南极科考。提及未来,李玉红表示,将在海洋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
本报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夏斐 李春亮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