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各类艺术品、工艺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在国内外文化活动中备受注目。
本报记者 孙荣祥摄
区域影响 地方特色 国家水平 全国一流
核心阅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和重大部署。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目前已达到3.5%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25%以上,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如果横向比,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还存在不小差距。文化产业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何尽快缩短与北上广的差距?我省文化产业面临哪些升级之困?文化远航,贸易扬帆。今年即将举办的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就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破局、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升级之困
除了规划不够,家底不清,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对文化创意人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外,山西至今没有一个交流、展示、交易、融资的文化产业平台。
2012年12月末,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产业司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在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序中,山西位居第六。这是继2011年之后,我省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再次稳居全国前列,山西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驱动力上升最快的省市之一。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由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和产业驱动力3个一级指标构成。产业生产力,由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源3个二级指标构成。产业影响力,由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两个二级指标构成。产业驱动力,由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创新环境3个二级指标构成。
从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可以看出,产业驱动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指标,说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关键在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近年来,我省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加大政策扶持上,全省以“五大战略”为引领,出台一系列意见和办法,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做强做大。11个市出台实施意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上千万元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与此同时,随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目前已达到3.5%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25%以上,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确确实实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指标。由于我省文化产业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够合理,再加上市场发育不健全,对文化创意人才重视不够等,我省目前还缺少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平台。按照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五大战略”中“大会展集聚”的要求,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一直缺乏一个融合资源、提速升级的综合性文博展会。
应对之策
举办山西文博会,有利于壮大产业规模,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升级提速新平台,有利于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项目,提升文化晋军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交融汇聚之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资源大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同样丰厚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挖掘、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提高区域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资源型地区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宣传部改革与产业办主任胡彦威分析,举办山西文博会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有利于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文博会的聚气、聚势、聚资效应,能够吸引优秀文化人才、集聚文化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壮大产业规模。二是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升级提速的新平台。文博会为项目发布、项目签约、招商融资等搭建了展示、交流、交易、合作的高端平台,兼具了产业升级集聚和扩散的双重效应。三是有利于引进一批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晋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省已经连续8年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借助国内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为企业搭台,推介项目和产品。2012年,我省政府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大型国际性展会,全省百余家文化企业踊跃赴会,仅一南一北这两大国际性的文博展会,我省企业签约总金额突破128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这些大型文博展会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企业推介产品、获得订单的最主要途径。在这两个中国文化产业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博会上,我省开阔了视野,赢得了信誉,也积累了经验。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全省转型跨越,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时代的呼唤。打造一个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推介“晋”字牌文化产品与项目的交易平台,直接促进和拉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山西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时机已经成熟。
创新之举
按照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提出的“区域影响、地方特色、国家水平、全国一流”的要求,首届山西文博会将组织省内龙头文化企业、国内外最知名的客商参展。
5月9日,在首届山西文博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山西文博会将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办会”的运作模式,力争把山西文博会打造成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地方特色、国家水平、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协作、积聚、会展品牌。首届山西文博会呈现四大亮点。
亮点一:起点高。我省坚持高标准、体现高水平,组织最优最强的省内龙头文化企业、国内外最知名的客商参展。其中,超过40家台湾文化企业将参展本届文博会。设立文博创意展区,届时,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参展。我省尽心竭力为省内外文化企业搭建一个优质的产品展示、产品交易和信息交流平台,为省内外客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机会。
亮点二:特色鲜明。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博会在招商布展上,从内容设计到产品交易、项目招商,都将体现三晋文化的整体形象,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整合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为来宾展示山西有史以来最全、最多、最具色彩的文化大餐。
亮点三:展示方式新颖。文博会将努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内容和形式上着眼产业导向性和文化观赏性,全面展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参展单位中,有一大批是高科技企业,媒体技术、动漫制作及一大批改变和进入百姓生活的高科技产品。在展馆布展上,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馆内亮点纷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
亮点四:突出民生。努力把举办文博会的过程变成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文博会将突出群众参与、双向互动的特点,把展馆内外结合起来,让群众不仅能看到琳琅满目、久负盛名的各类文化产品,体验生动的表演,还将设立市民参观日、主题日,组织国际级工美大师现场表演、点评文化产品、与观众互动,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享受权、参与权。届时,还将有10场以上高水平的国际演出与群众见面。
本报记者 李晓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