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出租期待重生。
太原市目前有8292辆出租车,分属22家出租车公司,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实行“出租车经营权个人所有”的城市之一。而随着2000年首批出租汽车经营权的有偿出让,至今已有半数以上的出租车经营权到期。目前,太原市正在推动出租汽车由个体经营模式向公司化经营模式过渡,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实现经营方式质的转变。那么,此举能否进一步规范出租车运营,重塑昔日“城市文明之窗”的辉煌?
城市文明之窗
“的哥”张金龙,现年48岁,跑出租车整20年,是目前太原为数不多的仍活跃在路上的“老一代”出租车车主。
张师傅回忆,他最初跑出租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还是‘面的’车,不过车少人多,物价也低,根本不存在拼车、议价什么的。”在张师傅看来,虽然那会客运办在服务管理上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但司机、乘客的思想意识还比较“单纯”,鲜有违规这一说。
2000年7月,太原市出租车开始实施车辆更新和经营权有偿出让,将经营权公开出让给车辆所有人即司机个人。“那年,我花11万多买了一辆营运捷达车。”张师傅说,当年市场好,每跑一个白班,就能纯赚200元,一个月下来,收入最少也有6000元,这在当时太原市民平均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大背景下,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只要服务态度好肯吃苦,不但个人受益而且还能得到管理部门的肯定和奖励。这样的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出租车车主们的积极性。2001年,客运管理部门为了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适时推出了红、蓝、黄顶灯的竞争淘汰制,鼓励司机文明行车,对被评为红蓝顶灯和装有GPS的出租车进行延长出租车经营权半年至一年的奖励,有效地提升了出租车的服务水平。而与此同时,出租车车主们自发组建的93个文明车队,更是为乘客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太原市出租车行业成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三个进入市级文明的行业,被誉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
服务质量滑坡
变化从2006年以后开始显现。
随着车主们年龄的增大、各种职业病的困扰,加之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增长,时至今日,当年九成的老车主已经不再亲自跑车,而是将车进行了转包。
个人转包车辆,准入门槛低,对驾驶员的考量标准不一,使得外来驾驶员大量涌入。太原出租车经营开始显露怪象:由于管理不到位,在转包过程中,一手老板、二手老板甚至三手老板的“截流”,让逐利的“的哥”陷入困局,开始动起了歪脑筋。拼客、拒载、议价、甩客……各种违规行为愈演愈烈,火车站、飞机场、各大长途汽车站更是成为乘客投诉的重灾区,而去年甚至有网友专门总结归纳了太原出租车“十不拉”,一时被吵得沸沸扬扬。
面对铺天盖地的“责问”,2010年太原市客运办开始对整个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百日整治”;2011年,在中博会召开之际,太原市客运办加大了整治力度,出租车严重违章一次就吊销营运执照,违章三次就清理出行业队伍,三年不得再从事营运工作,而且车主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2012年10月,太原市客运办又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出租车集中整顿行动,7名司机被取消3年营运资格;今年3月,太原市客运办专门针对火车站、飞机场的出租车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对执法人员为非法营运车辆和违章出租汽车充当保护伞的行为实行“零容忍”。
尽管如此,仍不断有乘客投诉出租车。大家不禁要问,太原出租车到底怎么了?
曾经身为出租车车主,现为包车司机的李师傅坦言,如今外来司机的比重已占全市出租车驾驶员的四分之三,大部分出租司机都在给车主“打工”。这些“散兵游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车辆经过层层转包,司机压力巨大,服务质量自然下降。
包车司机侯师傅则认为,太原出租车行业目前表现出的“病态”,与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存在很大关系。“出租车行业想重新扬眉吐气,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做到真正的人性化管理,服大众,得人心。”侯师傅说。
孰优孰劣之争
2012年,交通部、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宣布从当年3月起,开展为期两年的“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国各地将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目前承包挂靠制;同时还将普遍开展以车辆承包费用(即“份子钱”)、社会保险、劳动收入、休息休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资集体协商。这也是目前太原城市客运出租车行业明确行业发展方向的落脚点。
但是,个体经营和公司化经营孰优孰劣,车主和包车司机的看法并不统一。
出租车车主赵师傅认为,个体经营中间环节少,压力小,自主性强。而公司经营,不但要交“份子钱”,收入也没个人经营高,加之担心保险、福利和管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他表示,要想行业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管理和市场环节协调一致。
和大多数车主的意见相反,受访的包车司机们却对公司化经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起码压力要小一些,生活会更有保障。”包车司机温师傅说,现在司机们打工没有“靠山”,一旦发生事故,风险自担。如果归了公司,成为公司的员工,每月有固定的工资,还能享受各种福利和保险,又有休息的时间,何乐而不为?
期待浴火重生
太原宝利出租车公司经理刘远认为,不论是个体经营还是公司化经营,其实各有利弊。在个体经营模式中,的哥直接选择车主,关系对等,而在公司化运营模式下,车辆归公司所有,司机没有选择权,相对处于弱势。但从长远来看,公司化经营,可使以效益为主的出租车市场得到良性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公司化经营后,出租车驾驶员成为企业职工,直接受企业管理。如遇乘客投诉,直接针对的是企业而非个人,企业为了以品牌和服务争取生存,必定会以服务质量的高低来评判驾驶员,促使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这在个体经营模式下是很难推行的。”刘远说,“同时,从管理的角度,公司化经营更直接,能减少因转包而出现的多拉快跑、乱停乱放、拼客、不打表等客运违章行为,有效维护乘客的利益。”他认为,公司化经营后,企业还可集中调度,推行“互助”。比如在遇到恶劣天气情况下,可以避免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打车难问题,公司统一进行应急调度,方便乘客出行。而司机在遇到特殊情况,也可通过公司来进行行业互助。
公司化经营会否带来不可预知的行业动荡?太原市客运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在推行公司化经营的进程中,管理部门将在考虑乘客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充分照顾车主、驾驶员及出租车公司的利益,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可能会考虑以新增加的出租车为试点,实行公司化管理,至于原有的经营权陆续到期的车辆,可能会采取逐步收回的方式。
链接 太原出租车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初,太原三轮机动车厂率先投放11辆老式吉普车用于出租,太原出租车行业由此诞生。
1978年,太原公共汽车公司组建拥有20辆上海车的包车队,成为太原第一出租车公司的前身。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很多个人购买的车辆先后进入出租车市场。
1984年,太原三轮机动车厂变身为太原市第二出租车公司。
1988年,太原市汽车客运管理办公室成立,开始对出租车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当时全市的出租车已有347辆。到了199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2000辆。
1998年,太原市将全市出租车车牌统一为“晋AT”,淘汰了一些安全标准不合格的车辆,挂牌的出租车总数为8292辆。
2000年7月,太原市出租车进行车辆更新,经营权开始有偿出让。规定使用权归车主,所有权仍归政府。
2002年6月17日,太原市建管委制定出台了 《太原市出租汽车经营权转让管理办法》,对转让和受让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转让的程序、转让的各种形式、双方所应提供的材料、具体的审核过程、转让的经营权使用期限和经营权的转让变更费都做出明确规定。太原市的出租车便出现有规模的交易。
2004年8月12日,客运办字2004第3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出租车经营权转让管理,使经营权转让程序和行为更加完善。
2007年初,针对太原市出租车经营权转让价格畸高、严重背离自身价值以及供求关系扭曲的现状,太原市停止办理了出租车交易过户手续。挂牌的出租车总数仍保持为8292辆。
2010年7月,第一批个人拥有出租车经营权的车辆开始陆续到期。
2013年,出租车经营权酝酿由个人向公司化经营过渡。
本报记者 闫婧宇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