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晋中38亿民资上山下乡带来什么(图)

时间: 2013年05月13日04:08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薛海鸥画


阅读提示


晋中市 600余位民营企业家近几年累计投资 38亿余元,依附荒山荒沟、废弃厂房、移民村落,建起630处生态庄园,不仅找到了投资新门路,也探索出了农业现代化新模式,被称为生态庄园经济。此做法受到全国关注,省内外一批批党政官员和企业家前来参观学习,省委书记袁纯清认为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步伐,经济学家钟鹏荣认为是 “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晋中38亿民资上山下乡,开发建设生态庄园,契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民企转型有积极意义。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资本与资源对接,形成了一批经济实体,也探索了新的投资方向


立夏之际,晋中市丰润泽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里,已是浓郁的田园风光:一个人抱不住的南瓜、近两米高的西红柿树、身披迷彩的吊瓜等……让人惊叹农业科技的魅力。但更让人赞叹的是,投资者是搞集中供热的民企,占用的300余亩土地是废弃的煤场和垃圾场。老总罗利刚自豪地说,3年前这里臭水横流、杂草丛生,他投资了1亿多,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建成集设施农业展示、高新技术品种试验、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园。


这仅是晋中生态庄园的一个缩影。2005年起,像罗利刚一样的600余位民营企业家,在“四荒”土地上打造出630处生态庄园,有的搞设施蔬菜,有的进行农产品加工,有的从事观光旅游,成为晋中农村经济的一个个亮点。


企业家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理念、科技、管理、营销等现代生产要素,还和农村土地、人力等生产资源联姻,催生了一个个经济体。晋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光堂是生态庄园的创领者,他总结说,资本上山下乡建庄园,最大功绩是让城乡两种生产要素对接。一个庄园就是一个经济体,630个庄园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休闲度假型,以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主;科技示范型,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为主;市场开拓型,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产业发展型,以规模种植、养殖为主;综合开发型,集种、养、加、游、购、娱为一体。这些经济体都身在农村,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气象,是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


生态庄园也为民资找到了投资新方向,推动民企成功转型。昔阳县厚基伟业董事长宋以斌多年从事煤炭行业,投资建设了乔闫沟农牧庄园,年出栏生猪3万头,核桃年收入300余万元。老宋轻松地说,我们新型农民,这个行业比搞煤炭省心,企业家的积极性高。据悉,600余位民营企业家,多数从事煤炭、房地产业、机械加工、家具生产等,他们投资生态庄园,既是二次创业,也是转型发展。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孙建军说,我省民资数额巨大,大量在银行“睡觉”,好的投资项目稀缺,生态庄园是民资不错的选择。


生态庄园实现农业投资多元化、生产规模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榆次区恒茂庄园里,大棚鳞次栉比,棚里蔬菜长势喜人,实验室、育种中心、包装车间等俱全,是个十足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房地产出身的投资人武晋良,如今说起种菜头头是道:“这里原来种玉米,我们从一家一户农民手里流转土地2000多亩,投资1亿建起大棚500多栋,年产无公害蔬菜300万斤,亩产值10万元,原来种玉米亩产值不到2000元。”


2000多亩投入1亿,亩产值从2000元增长至10万元,这是生态庄园的惊人效益。不仅恒茂庄园是这样,在榆次和左权采访发现,不论何种类型的生态庄园经济效益都不错,如观光型明乐农业园年产值近1000万元,老树天下谷庄园仅接待和采摘收入就有100余万,荒沟里建设的小五台庄园旅游收入100多万。孙建军说,民资下乡对接农村资源,实现了1+1>2效果。


地是同样的地,人是原来的人,城乡两种生产要素对接,经济效益为什么能够成倍增长?


孙光堂说,生态庄园依托农村荒地、荒山、荒坡、荒沟等资源,集中一定规模土地,应用和投入现代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导向销售产品,完全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这一模式让农业从传统嬗变为现代,生产要素组合发挥出最大效益。


此言不假,晋中老树天下谷生态庄园就是这样一个模式。一排排窑洞式客房,廊檐下红灯笼摇曳,鸡犬在庭院里漫步,石磨“吱吱呀呀”地磨面,但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是民营企业家改造废弃乡政府大院而成。如今集粮食加工销售、旅游休闲、农业合作社为一体,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庄园有3000多亩杂粮生产基地,采取订单方式年加工销售750吨,并注册了品牌,建立了营销网络,产品进入全国各大超市销售。


没有管理工业的理念和做法,就可能没有老树天下谷庄园的效益。孙光堂分析说,老树天下谷是典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生产销售或自给自足,没有规模化,没有营销品牌意识。生态庄园却不是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适度集约开发,规模经营比家庭式生产能力更强、成本更低,而且管理公司化、营销品牌化、开发综合化,传统农业是没法比的。


生态庄园的现代化开发农业,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2012年,晋中仅生态庄园的综合收入就高达4.7亿元,同时为2万余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孙光堂说,不仅助推了晋中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收获了生态效益,庄园种植的生态林和经济林面积达32万亩。


民资上山下乡,也解决了农业投资不足难题。孙光堂说,农业需要大投入,单靠政府或农业自身积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民资投入生态庄园38亿元,用来兴修小水利、修建道路、培育新品种、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等,大大改善农业条件,就等于投入了农业,这个数目是晋中市财政支农的数十倍。


生态庄园值得推广,但需要政府引导、协调服务和政策扶持


生态庄园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还需要政府规划引导,解决好土地流转、保护好农民利益、提供协调服务等。


政府规划、部门服务是生态庄园发展的前题和保障。晋中市有630个生态庄园,不是均衡分布在全市11县市区,仅左权和榆次就分别有241个和163个,占到生态庄园数的80%。为什么两县生态庄园发展快、数量大?根本原因是政府重视和部门服务到位。两县成立了生态庄园开发办,编制了发展规划,设立财政扶持基金,制订了生态庄园土地流转、税收、金融服务等政策,农林水电办交通等部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每年表彰开发生态庄园先进典型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和系统服务,自然推进了生态庄园蓬勃发展。


孙建军分析说,生态庄园是民资投资农业农村,资本投资就需要良好环境和一套优惠政策,特别是涉农行业利润低,更需要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和到位服务,否则民资就会流向别的行业,甚至宁肯闲着也不愿进来。要推广生态庄园这一模式,需要政府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主动提供到位服务。


土地合理流转是生态庄园发展的关键,需要政策层面支持,为民营企业家和农民吃定心丸,做到敢流转、能流转。孙光堂说,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生态庄园,土地流转是生态庄园成败的关键。政府要出台政策,对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期限、保护农民权益、生态庄园的建设用地等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适当制度和政策安排,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合理合法的解决和处置,既保证投资者收益,也确保农民长期权益,以此推进生态庄园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赵向南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