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川在展示皮影。
“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我省文化领域的一张名片——孝义皮影戏被这样描述。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演员在幕后操作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呈现给观众。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孝义皮影戏是在孝义土生土长的一种集雕刻、绘画、戏曲和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它在腔调、雕刻、演出剧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风格独特,至今在全国尚未发现与此类似的皮影戏。
因为爱,苦苦追寻 拣家当找新人拯救皮影戏
“一见皇兄下金殿,到叫孤王心不安,思一思来想一想,是何人解去我心惆怅……”对于皮影戏,侯建川悉心投入、一丝不苟。《闹朝歌》的唱腔字正腔圆,在他嘴里别有一番风味。
侯建川,53岁,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春德艺术团团长。1976年6月,侯建川从孝义中学文艺班毕业后进入碗碗腔剧团,开始接触孝义民间传统艺术。而第一次爱上皮影戏,源于1989年孝义皮影戏去英国的演出。这次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让世人重新认识了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也正是这次演出,让侯建川下定决心要学好这门技艺。这便有了1990年他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研究班学习的经历。
学习期间,侯建川时常去中国京剧院观看各类演出。有一次,他有幸碰到了原山西省文化厅厅长、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曲润海。得知侯建川对于皮影的挚爱,曲润海特意送给他一幅写有“皮影木偶碗碗班 孝义信是戏剧乡 英雄用武地广阔接力进行再延长”的字画,并嘱托侯建川,希望他能把孝义的皮影、木偶、碗碗腔这三件瑰宝发扬光大。
与曲润海的偶遇,让侯建川更加坚定地要把皮影戏作为毕生的事业来做。1992年,即在两年研习之后,侯建川全力以赴地开始拯救皮影这项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访村进户,寻找失落民间的皮影戏。
通过多方打听,侯建川来到东许街办必独村武海棠老艺人的家中。武海棠是创建于清同治二年皮影戏班社“二义园”的第七代传人。走过100多个春秋,“二义园”的名声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响亮,演皮影戏的家当也成了压箱底的宝贝。
当侯建川看到武海棠的全部家当时,它们正安静地躺在破旧的土窑里,有些箱子由于年久失修都已破损。“1982年唱罢,再没有唱这东西,人家看不上做这个了,咱这东西眼看就绝种了。”皮影戏老艺人武海棠说话时眼神中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眼看着家乡的传统艺术走到这般田地,侯建川当即和武海棠商量,看能不能再让这项艺术往出走一走。当时,侯建川已经是孝义市第三届政协常委,借助这一平台,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提案来呼吁支持这项工作。而且只要有来看皮影戏、学皮影操作的,侯建川都把老艺人武海棠带在身边。
2004年,侯建川牵头成立艺术学校皮影班,拜老艺人武海棠为师,收拾“二义园”全部家当,挑选热爱艺术的年轻学生,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田生兰,71岁,在皮影戏表演方面唱功好,尤其擅长碗碗腔、皮腔;武海棠,75岁,孝义皮影第七代传人,肚子里的老剧本多,孝义皮影的道具就是从这位老人手里传承下来的;梁全民,82岁,孝义市皮影戏传人中操作技巧最好的艺人……”说起孝义皮影戏的老艺人,侯建川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这些老艺人年龄都太大,如果再不抓紧对孝义皮影戏进行传承,这项艺术真正的精髓就有失传的可能。
有困境,但有转机 下深圳拿大奖再登大舞台
在春德艺术团的排练厅,记者见到了25岁的皮影戏表演者叶海虹。她告诉记者,由于热爱孝义皮影戏,她从学校毕业后就跟随老艺人们学皮影戏,和她一起练习的还有去年3月新来的17岁的小姑娘武佳花,她是这个团队里年纪最小的。“这一年时间,我才学到了一丁点儿。”武佳花告诉记者,真正学习皮影戏后才发现,这门艺术的难度和深度都比他们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说、唱、操作、雕刻、锣鼓、乐器等都是功夫,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我只能慢慢来,现在主要是学皮影戏的操作。”“这是我给孩子们抄的剧本,我说孩子们抄,晚上想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一腔一腔挨住背台词,白天再背给孩子们。”老艺人武海棠告诉记者。
在老艺人们的悉心传授下,新学员在皮影雕刻、操作技巧、皮腔唱法、乐队表演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基本上可以独立承担演出任务。
但是,老艺人需要生活,学员们也需要一些基本补助,“最主要的原因是来到这里既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多少收入。”侯建川常常因为缺少资金吃不下饭。2006年,孝义皮影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孝义皮影戏仍然面临传人少、资金短缺的困难。
困局没有成为困惑。2007年5月,“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行,背水一战的侯建川贷款7万元,领着老艺人和一群学生赴会参演。就是这次演出,打开了皮影戏再登大舞台的局面。新华社等多家国内外媒体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皮影戏这一古老稀奇的剧种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当时就是想让学生知道咱们的艺术瑰宝有多么珍贵,再看看咱这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结果一演出,反响非常强烈。”侯建川说道。
深圳破冰之行,皮影戏一举拿下组织奖、展示奖和优秀奖等多项大奖。政府拨款给予支持,并给予老艺人武海棠生活补贴,传统艺术登上了新的舞台。同年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大会”上,侯建川被授予“艺术家”称号。
从2008年起,孝义皮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并多次获奖。演出的同时,侯建川积极展示、交流皮影艺术和皮影工艺品制作。2010年,北京农博会演出后,受大同市政府邀请,孝义皮影这一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云冈,正式进入国际旅游景点,开始了市场化运作。
要发展,仍靠市场
让绝活不绝唱另辟经营路
然而,面对现代影视传媒的冲击和传统艺术表演的一成不变,皮影戏想要焕发昔日风采,依然面临尴尬局面。孝义皮影戏亟需各界的重视,不要让这门绝活变成绝唱。
据侯建川介绍,孝义皮影戏现在有28名传人,都是年轻人。老艺人们随着年龄不断增大,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们到处奔波表演,他们的手艺要传授给年轻人。因此,孝义皮影传人的问题迫在眉睫。
侯建川说,目前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都有纠结,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说是传承传统文化,但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让想学皮影戏的人顾虑重重。如果要真正发展皮影戏,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把皮影戏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干。
谈到皮影戏的收入问题,侯建川不无忧虑地说,目前,皮影戏的收入基本是靠自己跑市场,“送戏下乡”拿到的政府补贴以及企业家的支持。“主要还是靠自己宣传,推销自己。基本就没有门票收入,在北京演出时,是包场,一天1000元,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侯建川说,有时候他们去参加演出,还得自己出费用,由于皮影戏的设备比较多,运费往往比较贵。但为了发扬光大这门传统艺术,他们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孝义市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下,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侯建川带领老艺人和孩子们记录整理收集完成的《收五毒》《汜水关》《桃花计》等口述本皮影剧已经达到了27本,其中皮影作品《龙凤呈祥》被孝义市政府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客人。2008年摄制完成最古老的麻油灯《火焰山》《大变化》《收五毒》;2009年排出纸窗戏《闹朝歌》,另有50多部作品销往台湾、香港、澳门等地。
经过多次表演和参加展览,侯建川发现许多游客和观众都想买简单的皮影戏玩具,但遗憾的是,皮影戏发展到现在,一直没有制作过简单易学的相关道具和玩具。这给了他很多启发,要想让大众更多地认可皮影戏,必须让群众更多地了解这门艺术,而发展皮影戏玩具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坚持两条腿走路。在进行皮影戏实地表演的同时,侯建川积极寻找更多能够展示皮影艺术和魅力的路径,他带团赴台湾演出影偶戏长绸舞,参与电视专题片拍摄,参加央视《走西口》和香港大片《血滴子》电影中皮影戏的拍摄工作。
“皮影未来的路,走向创新,要接轨市场,演出形式要改变,要打造精品,拍摄影视。”
谈到对皮影的这种热恋还能够坚持多久时,侯建川笑着告诉记者,要与戏偶相依为命一生。“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本来也不容易,但是咱这一辈子就爱了皮影这传统文化,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报记者 郭 鹏/文 通讯员 李 波/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