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运管执法人员对拦车老头进行教育
①
②
③
④
离石到太原火车慢、客车贵,有人帮搭揽“顺风车”,甚至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人们出行越来越讲究快捷、方便、安全,但长期以来,吕梁离石人出门到太原却有一大怪:爱搭顺风车。
为什么离石人去太原爱搭顺风车?
从离石搭车去太原都知道找“拦车老头”
说起从离石搭车到太原,不能不提在当地家喻户晓的离石高速路东口的拦车老头。
很多人不知道老头叫什么名字,但在离石,一说想乘车去太原,都知道要找东口的“拦车老头”。老头本姓高,离石区七里滩村人,因为经常戴一顶红色的帽子,也有人叫他“红帽子老头”。老头每天的营生,就是在离石高速的东口附近拦车,替到太原的人搭揽顺风车。长年累月下来,老头不但做出了自己的“品牌”,甚至成了当地一个“传奇”。
离石到太原的长途客车票价是70元,老头只要45元。40元是给司机的车钱,5元是给老头的拦车钱。具体到太原什么地方,要乘客和司机商量。有些人也效仿老头在离石的高速东口附近拦车,但生意明显比不过老头。个别司机想要多收钱“破坏”行情,老头还会拉下脸将其赶走,不让乘客坐他的车。
老头的“从业”时间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离石还没有通火车,长途客车一家独大,生意十分红火。当时,老头仅仅能从班车的饭碗里“捞”一点点稀汤剩饭。2011年,太中银铁路吕梁段通车,太原和吕梁之间的火车票价是25.5元—28.5元。优劣明显,班车客源锐减一多半。以前每半小时发一班车,改成最少要等一个小时才发一班。很多乘客不愿意等,或选择火车,或选择到高速口坐顺风车。于是,客运班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没客人越等,越等越没客人。
经统计,从“红帽子老头”这里“发出”的乘客,平均每天达200人左右,高峰期甚至还能达到300多人。这个数字和现在离石到太原班车一天的乘客量差不了多少,因此曾有人把老头称为“流动的汽车站”。
记者前后采访过二十多名搭过顺风车的乘客,当问他们为什么不坐火车或者班车时,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一致:这里坐车方便、快捷;火车虽然价钱便宜,但走得慢,而且一天就那么几趟车;班车则是等不起,最少等一小时,“等得人着急”。至于出行安全,几乎没有人考虑,有人反问:“没听说过出事啊?”
另一方面,大部分私家车司机愿意捎人,主要是因为一个人跑高速特别容易瞌睡,身边坐个人就好多了,顺便还能挣点油钱和过路费。
上车先交老人5元“拦车钱”半个小时送走13名乘客
老头最近固定的“工作”地点,是离石美特好超市前的滨河路边上。
5月4日15时,太阳明晃晃的,路面有些反光,记者赶到离石滨河路,暗访老头拦车“揽客”。
正值周六,老头身边已经有10多个乘客在等车了。当天老头没有戴那顶显眼的红帽子,可能总在户外的原因,老头的脸看起来黑黢黢的,穿着还是一如既往的埋汰,脏兮兮的蓝秋衣、黑裤子,后腰上还露着一大截红秋裤。
可能是车少人多的缘故,虽然太阳毒辣辣地晒着,可老头还是很精神。老远看到一辆本田飞度开来,老头跑到路面上,张着手挥舞着,“嗨!太原!太原!侯(吕梁方言,“小”的意思)本田!侯本田!”本田飞度没有停,老头继续招呼后边一辆奔奔车。
老头拦车不分好坏,愿意停下的不乏有高档的奔驰、宝马。
有人可能是第一次搭车,担心地问老头:“能到了太原吗?可别把我扔半路上。”老头马上回答:“到了太原,下高速你再给钱。”
老头有个约定俗成的行规,乘客上车先每人交给他5元的拦车钱,另外40元的车钱一般是到了太原下高速的时候再交给司机,这样除了让乘客放心,即使遇到运管部门查,司机也能以没收钱为由逃脱因非法营运的处罚。
一旦有车停了下来,老头就会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安排乘客依次乘车。如果有重行李,他还会张罗司机打开后备厢,他帮着提行李。
记者暗中数了一下,仅仅是15时22分—15时52分的半个小时里,老头就成功拦下4辆轿车,送走13名乘客(有的车坐3个人,有的车坐4个人)。其间,还有8辆出租车和几辆私家车拉着要去太原的乘客,送到老头这儿。
老头的手机也很“热”,不时会有人打过电话来预约,许多出租车司机会提前告知要送几个客人过来,让老头先拦好车等着。
一个人“顶”一个小型汽车站和执法人员打游击
有知情人告诉记者,老头每天7点就开始“上班”了,中午时间不休息,一直要“工作”到晚上8点。
百姓搭私车成风,一个人“顶”一个小型汽车站,记者与当地运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他们都坦言这一怪象在全国罕见。但在记者采访期间,有好些当地朋友竟然劝记者别曝光老头,“你曝光了,一查老头,我们去太原坐车都不方便了!”
记者从离石区运管所了解到,老头的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道路旅客运输秩序,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同时也让吕梁形象大打折扣。但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运管部门只能对从事非法营运的车辆采取强制措施,对拦车揽客的人无法采取任何行政管理手段,只能对其进行劝说、警告。
因此,在2008年“迎奥运、保安全”和2009年“迎国庆、保稳定”两次专项安全整治活动中,老头曾因拦车揽客,两次被行政拘留,被当地公安机关分别行政拘留10天。2011年12月,离石区政府专门对高速口揽客行为进行治理,拦车的人曾一度销声匿迹,不过没多久又出现了。和运管执法人员打游击,对老头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老头自己曾坦言:“不怕,出来还继续干。”
记者从运管部门了解到,根据现行道路运输条例规定,未取得道路客运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即为非法营运行为,要受到相应行政处罚。因为对于什么是“道路运输经营行为”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各地的执法实践中,大多以“是否取酬”来划分“经营性运输”与“非经营性运输”。非法营运的车辆存在许多危害,对于普通乘客来说,最重要一点是因为车辆和驾驶人的差别,安全得不到保障,在营运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服务纠纷,投诉无门,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另外,非法营运扰乱客运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对合法经营者造成极大的冲击,是行业不稳定的重大隐患。
(下转8版)
老头拦车揽客镜头“集景”
①在离石某超市前为乘客拦车
②当地出租车送来一车乘客
③“顺利”拦下一辆汽车
④帮乘客把行李放到后备厢
(上接7版)
那么,离石、太原之间的长途汽车现状又如何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离石与太原之间的班车共有33辆,全部是40座的大巴。这33辆班车双向对发,其中离石到太原17辆车,太原到离石是16辆车。
常年跑离石到太原线路的车主刘师傅说,这些大巴的车价大约都是50多万元,上户、保险等一套手续下来,一共要投资60多万元。以他自己的车为例,以前一个车一年能挣三四十万,现在一年顶多挣十几万。以前一辆班车转让的话,能卖200多万,现在顶多能保本。
火车开通后,乘客数量日趋减少。现在乘客数量只有过去的1/3。因为客源减少,离石到太原的17辆车已无法正常营运,每天只能发五六辆。经过协商,17辆车进行了联营,大家轮着跑,几辆车先跑3个月,然后休息,另一批跑3个月,再轮下一批。太原方向的16辆车,也大致如此。
车少了,自然导致乘客候车时间延长。以前是半小时发一趟车,现在是等一个多小时还出不了站。时间久了,很多当地人只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选择坐班车。但即使是这样缩水营运,车还不一定能拉满客人。尤其每天7时30分的头班车,也就能拉十多个人。
价格贵、候车时间长,到太原后的停靠位置在太原西客站,远离市中心……这些都是客运班车的明显劣势。记者询问是否考虑过降价,以提高竞争力,刘师傅坦言,再降价也没有火车和私车便宜,其次为了维持营运成本,降价也不现实,“不营运会被吊销执照,照常营运却很艰难,实在是无奈。”
■建议
既然黑车难禁不妨创新模式满足群众需求
刘师傅说,今年离石到太原的班车要到期了,面临着更换新车的问题,40座的车已不符合目前的客运市场,“换小一点儿的车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
但是这个愿望想要实现也不容易。
刘师傅和同行想换20多座的高档车,因为20座的车载客量少,相对就减少了乘客的候车时间。他们考察了奔驰商务车,车价45万元左右,但这一车型在运管部门被卡住了,因为厂家提供不出该车型公路客运的手续,只允许跑旅游客运。其余可选的基本上都是20多万元的车,对于刘师傅他们来说档次又有些低,没有竞争优势。
刘师傅说,如果换高档车的话,70元的票价不是问题。只要不再等那么长时间,靠方便、快捷和高档舒适也能拉回客流。
按规定,私人是不允许经营客运班车的,现在吕梁大多数的客车是挂靠经营。名义上是客运公司的车,实际上都是个体车主在经营,客运公司只担个名就可以每年收取大笔服务费。这样的客运公司只管收钱取利,实际有了事故或别的责任,还是要由个体车主承担。有业内人士说,这种经营模式,因为管理不到位,不但存在安全隐患,无形中还提高了营运成本,“真正的公司经营,应该是股份制,车主只管分红,不管经营,客车的营运统一由公司管理,这样既能节约成本,还能有效保障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搭顺风车,终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既然搭顺风车已经在离石当地形成了市场,就说明群众有需要,可否就此顺应市场潮流,打破旧的客运模式,创新迎合群众需要的新型客运呢?该人士称,所谓新型客运,可以成立正规的“长途出租车客运公司”,在规范的运作下,为群众提供出行方便。例如,离石一家四口可以在家就打电话预约一辆轿车,然后在家门口乘车直达太原的目的地。
在吕梁的汾阳、孝义、文水等地,就活跃着很多私家车客运队,也就是俗称的黑车。他们靠口碑和散发名片来揽客,一车凑齐4个人后就发车,终点一般在太原火车站附近。这些黑车存在时间长,在当地几乎人尽皆知,当地有关部门屡查难禁。相关人士提出,既然禁不了,可否考虑“招安”?或者,也可以设立正规的小车客运公司与之竞争,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淘汰黑车。
7、8版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王晋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