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谁来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图)

时间: 2013年05月03日04:01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图为阳泉市天瑞伟业莲鱼共养技术推广中心场貌。该中心通过应用发明人张鹏的治水专利“河流、沟渠莲鱼池蓄水坝养鱼、种藕防护装置”,探索出一条环保科学的发展之路。本报通讯员摄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厄,专利技术发明如何不再束之高阁


阅读提示


一个时期以来,阳泉人杜志刚3项专利技术卖出1000万元,创山西专利市场最高纪录的消息,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与此同时,面对专利技术转化率低,好多专利发明束之高阁的现状,人们不禁会问,怎样才能打通这技术成果到生产成果的“最后一公里”?其实,阳泉作为我省人口最少的城市,近年来专利发明、技术转化早已蔚然成风了。日前,记者参加了今年阳泉市第一次科技项目推介会,从中了解了这些年他们的做法。


发明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


专利分为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尽管我国在2011年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在各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最低,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更低。


阳泉市专利实施和转化率达47%,走在了我省前列,在国内也属先进。其中,职务发明专利实施转化率就超过了50%。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已实施的专利技术现已形成40多条生产线,开发了140余种新产品。2012年度,专利转化工程实现产值超过3亿元。


山城阳泉各类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用于项目研究、开发的人才、实验等资源稀缺,但以煤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给发明家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专利大王杜志刚,技工出身,33年致力于创新发明,其专利技术都与煤矿有关。这几年,他参与了河北开滦矿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100余家煤矿防灭火和煤矿抢险救灾,不仅避免了重大人身伤亡,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0亿元。他研制开发的专利技术与产品有400余项,仅“定向裁割控制爆破技术”一项,在全市280多个煤矿应用后,每年创利税达5.2亿元。


同样,锅炉工和维修工出身的刘工勤、刘克勤弟兄俩,搞专利发明也有30多年。起初俩人合作,后摽着劲儿各自创办企业。现在,拥有从茶浴锅炉到阀门再到水泵近50项专利,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27岁的张鹏只是阳煤集团的一个小工人,他用6年时间发明的“河流、沟渠莲鱼池蓄水坝养鱼、种藕防护装置”,去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这项专利技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不菲的经济效益,一条中等河流蓄水养鱼种藕,每年产值可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谁拿到专利就等于有了竞争力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阳泉,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母体产业正在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记者调查中,不难看到这其中就有许多发明人专利转化之功。他们不是把成果做成展品、礼品,而是真正的实用技术,谁拿到他们的专利,谁就等于拿到了成熟的产品。


杜志刚从通风与安全专业的12个工种做起,在瓦斯、放炮、测风等岗位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一干就是33年。他开发项目时有3个不做:利润低于10万元的不做、别人有的不做、小改小革不做。他把图纸上的技术,在自个儿工厂里从小试、中试开始,到各类鉴定再到标准等,所有程序全部完成。


刘氏弟兄从小改小革开始,越做越大。其中,勤工实业有限公司200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全国第四批知识产权试点企业”。20多年来,他们共获授权专利23件,并且一件不留,全部转化。值得一提的是,“高效锅炉”技术申请了涉外专利;橡胶闸板闸阀、回水自动启闭阀专利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建工申华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主打产品“自立式流量控制阀”系列产品用于中央电视台二期工程、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公司还与德国欧文托普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9年,公司销售总额达2680万元,其中,专利产品贡献率占到75.1%。


专利就是创新,是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这句话不只是专利发明人的共识,在一些企业也同样是真理。


山西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系列产品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近年来,他们以专利强筋壮骨,并以1000万元引进杜志刚的3项发明专利。公司授权的专利产品已经全部转化运用。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共申请专利22项,其中硅质耐火泥浆粉等5项技术均处于国内前沿。其生产的太钢、首钢7.63米焦炉,鞍钢、邯钢、本钢7米焦炉,年增加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税500多万元。2009年,这家企业被列为“第四批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科技部门“红娘”作用不能小觑


调查中,记者耳闻目睹了企业老板们对科技管理部门的感激之情。其实,专利发明之所以搅热山城,科技管理部门牵线搭桥的 “红娘”作用不能小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科技届的政协委员呼吁,国内有许多地方官员,把专利申请量的多少作为业绩,以数量多捞得政治资本、套取项目经费。阳泉市的做法则不同,他们在专利的创造、应用、管理、保护上始终贯穿“服务”两个字。


在日常工作中,除积极宣传知识产权法外,一旦发现有价值的项目就积极培育。在申报中,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在转化中,他们鼓励发明人,是企业的能就地转化就转化,不能的就帮助找“婆家”。每年,科技局都要组织专利权人参加国际、国内展示交易会,或者把别人的专利拿回来推广。杜志刚天价卖给吉天利公司专利、张书成的“易清洁旋转窗”与阳泉郊区富山村的合作、张鹏 “河流、沟渠莲鱼池蓄水坝养鱼、种藕防护装置”的转化,都是他们热心服务的结果。


“我的专利研究几乎用尽了我工作的全部收入,专利授权后,由于经济困难,土地受限,只能以两个花盆种植试验。是科技局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3万元资金支持,之后又帮助在娘子关推广110亩。”张鹏在QQ上对记者如是说。


阳泉企业家重视专利由来已久,早在1987年就自发成立了发明协会。后虽莫名解散,但到2002年,又得以恢复。他们以沙龙的形式,每半年举办一次。他们与科技部门一道组成了一支优秀的中介人队伍。


2012年,阳泉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这在山西是唯一的一家。 今年,山城又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了“国家专利产业化推进工程”委托合同,将进一步助推更多的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 冀卫平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