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荣用旋耕机耕田
赵三荣在网上推销山药蛋
河曲县里最穷的赵家沟村,如今成了河曲的新富村;曾经是这个村里最穷的人赵三荣,也成了县里有名的大能人。
——编 者
人间四月天,翠峰山上备耕忙。
距离河曲县城85公里、坐落于翠峰山脚、过去一直是县里最穷的赵家沟村,如今成了河曲的新富村;曾经是这个村最穷的人赵三荣,也成了县里有名的大能人。听说这些事情后,笔者几经周折来到赵家沟村,见到了这个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倒蛋王”的种植山药蛋大户赵三荣。这个朴实精明的年轻汉子目光炯炯,话虽少,但却极富磁场:“终于活成个人模样了,没想到土窝窝里也能刨出金豆豆,中国梦无非也是教咱活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吧?”
一席话说得笔者直感叹,没想到这个生在最偏僻乡村、自称只有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庄稼汉竟然能说出这么时髦的话。他看我吃惊,在我说明来意后便和我娓娓而谈,讲述了自己这30多年来的曲折人生。
掏矿石掏下媳妇
“不管俊丑,能娶回一个女人”这是上世纪80年代赵家沟村年轻人的最大梦想。可是对于弟兄姊妹5个的赵三荣来说那其实就是个奢望——“穷家薄业,当时家里就两眼土窑,几亩鸟过不拉屎的薄田,吃了上顿没下顿,谁家姑娘肯跟我?”老赵回忆起当时的光景眼含热泪,把目光投到远处。
再破的牛车也得拉。赵三荣与乡亲们一道日子过得紧巴巴。1984年春的一天,老赵和老人们的一次闲聊,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听到村里的一个老人说,村东好像有铁矿石。他知道县里铁厂也收这东西,可就是离厂子远。他灵机一动,干嘛瞎马踩住一条道儿单种地呢,我就不能试着掏掏矿石!说干就干,他给了老人两盒好烟,在老人的指引下,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有铁矿石的地方。当时矿石价格不菲,他不分白天黑夜,几个月下来,掏出的矿石堆成座小山,但他人却瘦得脱了形,手上满是茧子,村里不少人笑他穷疯了,这石头也能当饭吃?是呀,当时通村路也是黄土路,一遇到雨雪,就出不了门,该怎么办?
突然,一辆毛驴车的铃铛声吸引了他,他抬起头,看到一个中年人正从几千米的道儿上路过。他心里想,能不能和这个人商量一下雇一下这车子?他决定试试。原来这个人是保德的,听了他的话,将了他一军:“车子倒可用,可下不了放矿石的那儿,这么陡的坡这么远的路怎么往车上装?”没想到三荣拍了拍胸脯说:“我背!”一袋矿石少说也近200斤,赶车人惊愕地看着他,他二话没说下了坡,背起满满一袋就往上走。两个钟头,硬生生装了一车,赶车人服了。就这样,三荣的矿石运出去了,花红柳绿的票子也揣了过来。
一来二去,两人熟了。有一回赶车人问起他的婚事,可怜的小伙子低下了头。没想到赶车的说,我倒是有个闺女,你要相中,这亲事咱就定了。三荣没想到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咬着嘴唇使劲点点头。村里人都说这小子好命,掏矿掏出个媳妇。事后媳妇对他说,她爸看上了他实诚,肯干,能吃苦。
有了家当然好,可随后两个孩子呱呱落地,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矿石掏了二年就掏不下去了,随后他又养过羊,贩过粮,可日子依然过得艰难。
种地种到县外
自助者天助。只要肯干,老天也开眼,赵三荣说,他的好日子还得从县里2009年在该村推广脱毒种薯说起。那年春天,县兴农公司来村里卖脱毒种薯中的微型薯,说是新开发出来的山药蛋种子,3元一斤,提供技术,负责回收。村民议论纷纷,当时山药蛋也就4毛钱一斤,鸡蛋大一点就这么贵!任凭乡上的科技员磨破嘴皮,也没有人买。
老赵却想,既然是科技产品,里面一定有门道。于是回家就和老婆商量。没想到,老婆当时就发作了,当年是我爹瞎眼了,硬让我跟你,跟上你拉破窝,好日子没过上一天!如今能吃开饭了,你就又瞎折腾开了,4毛的山药蛋要3块,你的脑袋是不是进水了,别人不买,就你能!说着呜呜地哭起来。这一哭更让老赵觉得自己无地自容——当年老丈人觉得自己是个汉子,可日子怎么就这么艰难呢?他没有责怪妻子,轻轻擦掉她的眼泪,出了门。瞒着妻子,他咬咬牙偷偷种了二亩。没想到当年就收入了近万元,是普通山药蛋的10多倍。次年,他种了10亩,收入翻番。到了2011年,种了20多亩,日子富了起来。
短短3年,他的脱毒种薯种植面积由20多亩发展到去年的320亩,亩产量也由过去的1500多斤上升到现在的3000多斤,年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老赵靠脱毒种薯致了富,就舍得投资了,搞起了规模化现代农业。如今他投资一半(12万元),政府投资一半盖起了600平方米的种子储藏库,还配套了专业的播种机和收获机。乡亲们也加入进来了,他又注册了商标,成立了荣旺沙合作社,联合种植户20多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山药蛋大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乡们看到老赵发了家,逐渐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力量,土窝窝里能刨出金豆豆。进城里务工的人回来了,以往撂荒的土地都种上了。老赵对笔者说:“今年的地只好到五寨、岢岚种了。自己种一部分,委托外县老乡种一部分,自己搞回收。”乡党委书记邬志明接住话茬说:“现在的赵家沟村家家种田忙,村风村貌为之一新。家家种薯,户户受益。2012年全村共种植脱毒种薯1700多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3,人均收入已突破5000元,今年全村的脱毒种薯种植面积将达到3000多亩。
春风又绿翠峰山,赵三荣及赵家沟村的成功示范,脱毒种薯培育和推广已被县委、县政府连续4年定为全县十件实事之一,河曲农民从科学种植中看到了希望。
“倒蛋”倒成“网虫”
人人种“蛋”,一定完蛋。老赵不无忧虑地对笔者说,老乡们自主销售意识差,去年就有一些外县的农户把山药蛋烂在地里。从前年起,他就在种地的同时干起了外销业务,由他推销的山药蛋近千万斤,老乡亲切地称他为 “倒蛋王”。采访期间,他的电话不断,有太原、邯郸、石家庄,甚至还有南京、重庆的。笔者进门时,他正在网上用视频向河北一家客商推销他的山药蛋。
老赵笑着对笔者说,过去种地就管种,现在不行了,酒好也怕巷子深,得追寻市场,自己找婆家。原来还主要是靠老关系电话联系,但量毕竟少。没想到去年太原上大学的小儿子把他的农产品挂在了“一亩田”网站,一些客户不时把电话打过来,接着拉货车就来了,“倒蛋”也有技术含量哩,省时省事,电脑真是个好东西!这几天,他正打算请人给自己设计一个网页,把 “倒蛋”进行到底!
“只是我没文化,不行,现在我也学,尽量跟上时代。”老赵向我亮出了一本英文字母表,我的心里一颤,真的没想到,这个深山的农民学英语干啥,就问他,他笑着说:“现在搞点事,不光得跟国内市场接轨,也应该留心国际市场。没事儿,我就粘在网上,学学看看,你还甭说,越看心眼越敞亮!”
临走时,我看到老赵的卧室里贴了不少名人字画,就有点纳闷。一问他,他压低嗓音说:“这事儿没成,你可甭说,咱赵家沟不光能种山药蛋,还长文化这茬庄稼哩,别看咱这山高皇帝远,可年年都有大画家来看这儿的原始地貌写写画画的,咱不能单种地,也得学点文化,种地之余,我正准备弄一个文化宾馆,不为啥,就图个乐子,沾点灵气!”
编辑手记
开春的赵家沟,人欢马嘶,春色满园。“倒蛋王”的致富经表明:山区农业要发展,思想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只要教育干部群众认识到科技的力量,进而就捋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赵家沟是河曲最穷的地方,穷就穷在山区多,现在赵家沟因地制宜,科学种田,劣势反倒成了优势。以种子革命为依托,一颗小小的山药蛋,掀起一场农业现代化革命风暴。在河曲发生的这场“山药蛋革命”再次证明:尊重农民,引导农民走现代化的路子,政府适时的观念、技术、资金、信息等的支持是农村的春风春雨;适宜对路的科技农业是农业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倒蛋王”赵三荣的故事证明,只要我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王江鸿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