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小宋曲村小学现为村幼儿园,小学生都到了附近的安康小学就读。
4月18日中午放学时分,介休市文峰小学学生乘校车回家。
从乡村搬进城镇或跟随父母在大城市打工,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他们处于弱势中的弱势——
如果城镇化不能解决大量进城就读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将教育纳入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超前谋划,重新构建城镇化中的教育体系。
我省目前城镇化率为51.26%,目标是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力争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每年有数以百万的人口进城,这些新增市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必将进一步加重城市教育负载。
问题 小盆难盛大水
农娃难进好校
小学教师张艳曾给记者讲过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作为县城优质小学班主任,她的班班容量一度破百。一次,校长又提出学生进班,张老师拉着校长进教室:“不怕,除了讲台上,只要你再能放下一张课桌,我就同意孩子进班。”这几年,学校不断扩大规模,严格控制班容量,但还是难以满足需求,“范围外学生想进优质小学,只有教育局长一支笔签字说了算。”
这是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的突出表现。现阶段,许多地方都在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盘子越扩越大,周边人口迅速涌入,而基础教育的底子还是原来的底子,仅凭教育部门一己之力,不仅无法应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外来人口增加的需求,而且本土市民子女教育质量也遭受严重冲击。
在激烈的优质教育资源争夺中,新入城的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处于弱势中的弱势。而名校挤不进与普通校装不满却同时并存。
幼儿园学杂费贵也成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更高门槛。灵石籍林芳终于下决心将孩子从老家接到太原,但公办幼儿园不敢想,民办幼儿园学费太贵,最便宜每月500元,教职工是一家三口;好点的每月1700元,转了一圈,她只好让孩子上了一家每月700元学费的,而她月收入只有1800元。
入学难、上优质校难仅是问题之一,在一些城郊学校,更为突出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失问题。这些孩子多数来自偏远农村,家长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流动性大、教育观念薄弱。很多家长把子女送回老家照看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甚至要求子女放弃学业,跟自己打工挣钱。即使相对稳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专注于做生意或上班,大多也无暇管理、关爱他们,更谈不上学习方面的指导。长时间的放任自流,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为学校管理的难点。
按照户籍服务的体制和指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做法极易在城市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孩子的分化,形成城市中人的二元结构。
经验 大投入扩容均衡
全覆盖公平惠民
统一的咖色楼道防滑地砖,统一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触屏“白板”,统一的地暖,统一配置的课桌凳、实验台、实验用品,学生食堂食品原料超市统一配送,统一的高标准校园绿化……在介休城乡中小学采访,记者发现学校外观别具特色、端庄靓丽,而内部设施无论城乡学校都是高标准统一配置。
2008年以来,介休市投资11亿元用于教育,先后完成城乡38所学校校安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两件大事,形成“高职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区和集镇集中,小学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布局。介休市教育局局长张晓峰介绍,仅去年一年,财政投入教育4.68亿元。
“三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孩子上学会不会不方便?小学放学,车堵人堵家长接送的情形许多人并不陌生,但4月18日记者在介休市文峰小学采访,中午放学时分,校门口只有零星几个家长。走进校园,两辆黄色长鼻子校车正在等着孩子们完全放学,跟车教师冀玉兰介绍,附近4个村的孩子在校就读,2个城中村就在跟前,其中1个村的新建居民小区与学校只一墙之隔。另两村离校1.5公里以上,孩子们上下学校车免费接送。在介休,26辆企业捐助的专业校车去年9月投入运营,专门接送离家1.5公里以外学生上下学。
不仅学校建成了最漂亮的建筑,按照“人口聚集到哪里,学校跟到哪里的”校随人走原则,介休在城镇化进程中超前规划教育布局,教育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而且通过均衡教育制度落实,教育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介休七中校长朱小林介绍,1000多名学生中一半是附近打工经商的农民子弟,2/3寄宿,另外吸纳48名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学生除学费全免外,每个住校生每年两个学期还有1300元的食宿交通补助。吃,食堂每周按食谱做饭,饭量小的孩子补助的钱就够了。住是免费寄宿,周末公交车从教学楼门口、家门口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学校各种课程都开足开全了,孩子们也有更多交流机会,环境育人效果明显,一些去外地上学的孩子也回来了。
择校某种程度上择得是师资,原来传统优质校市三中初三年级当年毕业班老师全部派到七中。这只是介休通过交流教师提高师资水平的一个例子。经过几年推进,今年起介休市优质高中指标100%按比例下放到所有初中,中小学全部电脑阳光编班,朱小林说,现在不用盯着有多少好学生考到市优质高中了。
在介休采访,正值介休市 “两会”召开,市长王怀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2012年标准化建设年的基础上,2013年将作为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年,主抓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的建设。此外,教育惠民向学前教育延伸,目标是基本建成去年开工的23所幼儿园和今年新开工的20所幼儿园。
太原市小店区去年调整辖区内接收外来人员子女指定学校,由原来22所增加到26所,详细划分服务区,实现了辖区内接收外来人员子女学区全覆盖,确保每一名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人员子女有一个相对就近的义务教育学位。
事实上,由指定校入学到按居住地入学应该逐步成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承载力的提升和教育均衡的深入。在这方面,大城市压力更大。
期待 家门口安享满意教育
中小学与幼儿园的布局和建设必须依照规划,先行建设。按照省住建厅新近发布的 《山西省城镇新区规划建设导则》规定,城镇新区500米范围内必须建设小学、幼儿园。这是我省城镇新区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如果严格遵此执行,则可以避免出现小区建起了,人口涌进了城,而他们的子女却没地方上学的问题。
今年4月,《太原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市办法》)《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省办法》)相继开始施行。作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标志性地方法规,《省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流动人口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其适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待。”《市办法》明确:“流动人口子女符合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就学。”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享受居住地市民同等待遇已经有法律保障,当地政府如何根据实际落实执行成为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同等教育的关键。
省政协常委、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连续十几年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相关提案近十条,他认为,农民工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凸显,表面上是户籍和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解体后二元教育及社会结构没有及时跟进改革、城乡分离的教育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高度重视“人的城镇化”,逐步实现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三个递进目标。
进得来,要求政府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积聚人口的速度,本着就近入学原则,统筹规划并适时增加学校,扩大教育资源,保证每个孩子有学可上。
读得起,就是降低准入门槛,统一城乡教育收费和免费政策,并及时建立救助制度,使每一位孩子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学。
学得好,要求政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公平的一视同仁的同等质量的教育。同时学校要根据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基础薄弱和融入城市时需要心理调适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创设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高建华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