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脚下的云水庄民办小学。
公办民助转民办生存难
云水庄小学位于山阴县马营庄乡云水庄,坐落在南山脚下,曾经是一所衰落的公办学校,而今是一所艰难办学的民办学校。
云水庄是山阴县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在公办教育衰落的时候,一些从村庄走出去的有识之士决定帮助云水庄振兴教育。杨日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学能手”加入了云水庄小学。
杨日全是怀仁人,有十几年的办学经验,2009年接手云水庄小学的时候,他有信心办好这所学校。在他的运作下,云水庄小学施行寄宿制“死而复生”,一度在山阴县闻名,学生人数达到了300多人。
然而,到了2011年,学校转为了民办学校之后,开始每况愈下,学生人数迅速减少。
究其原因,杨日全反思:教师资源不稳定,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农村来。现在云水庄的老师们都很年轻,11个清一色的20多岁的女教师。不可否认,女教师更细心、更负责,很多村民也是冲这一点将孩子送到这里来。但是,乡村却留不住人。即使工资比较高,很多人也只愿意签一年的合同,来这里只为了锻炼。合同一到期,很多人就选择离开。
村民们送孩子上学就认杨日全,随着他在学校呆的时间减少,村民们对学校丧失了信心。也就是在2011年前后,杨日全与朋友合伙在邻县又办了一所民办学校。因为那边是刚起步,他每月有半个月的时间呆在外地,自然对云水庄小学的管理分了心。在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之后,杨日全去做了家访,很多村民说来了几次不见他,以为他不再办这所学校了。
但杨日全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公办学校的那部分补助没有了,村民们掏不起每个学期1000余元的费用。杨日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公办民助的情况下,国家给寄宿制的每个孩子每个学期补助600元,每个孩子每个学期只需缴纳300余元。现在转为民办学校之后,原来教育局承诺的那部分补助没有了,每个孩子就要缴纳1000元左右。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有两个孩子,这样一年下来每个家庭就要多负担2400元。于是,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了。
为了节省办公费用,杨日全自己烧锅炉、打扫旱厕,妻子每天6时起床给学生们做饭洗衣。他很喜欢这个村子和孩子们,一心一意想重新再将云水庄小学办得好起来,他再次将全部身心放在了这里,还将老家的房子卖掉投资了一大笔钱在学校。然而,如今的学校,除六年级的学生有30人,幼儿班的孩子有20余人,其他年级勉强过两位数。
杨日全始终坚信,只要政府将承诺给孩子们的每个学期补助的600元钱发下来,他的学校就可以重新办好。然而,找了几次教育部门,也始终没有结果,他的心悬在了半空中。学校将来会如何,他心里没底了。
外来老师招生就像卖保险
在马营庄乡和后所乡,记者都走访了很多家庭,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孩子都选择在外地、外乡、外县读书。从一年级,甚至是4岁上幼儿园,就开始了漫长的寄宿制求学生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家长看到记者的第一反应是:“你是来招生的?”
后来才明白,原来招生老师的形象就是,坐着棒棒车(面包车),一下车就问:“你家有孩子上学吗?谁家有孩子上学呢?”虽然记者的问题没有这么直接,但也是跟孩子上学的问题有关,恰好搭乘的又是一辆棒棒车,于是很多村民对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招生老师。“每年开学之前都会来,就像卖保险的,一次不行两次,总要说服你送孩子过去上学。”“呵呵,跟媒婆差不多,相中了,总要说成。”
在大家的玩笑声中,记者身旁的一位教师脸色一阵发青,曾几何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村民的印象中竟变成了这样?
在马营庄村和后所村,家长们基本上都将孩子送到了奶粉厂、黑疙瘩、后黄台、白坊、新洋、平泽苑、怀仁十中等学校,其余还有代县等地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公办学校,更多的却是民办学校,全部都是寄宿制收费学校,少则每人每学期几百元,多则3500元,每两星期回来一次,有的学校管接送,有的学校家长自己接送孩子。“有生活老师跟孩子们住在一起,都是高低床,有的孩子睡觉不老实,上铺有栏杆没事,下铺的直接就掉下床了。”“我家孩子每趟走都哭,才6岁,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将来啊。”“两个孙子都在怀仁十中,弟兄两个在学校也见不着。每次刚回来跟我们都可寡了(陌生),也不多说话,让干啥干啥,第二天才熟了,可刚熟了就又走了。”“其实,不光这里,就连张家庄(乡)也是一样的,好多地方都是,孩子们到处乱跑。”
4岁幼童异乡寄宿上学堂
在后所乡公交站牌,记者看到了“学生候车点”的标识,每次,孩子们就是在这里下车高高兴兴地回家,又是在这里再次去往寄宿学校。
在某寄宿制学校,记者见到了孩子们住校的情况。
宿舍都是原来的教室,上下床,黑板中间写着“甜甜的梦”,旁边还写着“梦乡谣”:五更起讲卫生,理内务抓时效,铃声响进课堂……午休时请安静,活动课要丰富,月亮升进梦乡。
20时许,一年级、二年级的男孩子们正挤在宿舍洗脚,小强把袜子丢到了小涛的洗脚盆里,小涛委屈地哭了起来,但是看见记者拿着相机进去说给他们拍照,立刻不哭了,兴奋地看着相机镜头闹了起来。
次日清晨6时30分,别的孩子挤在一起打水洗脸,小红和小明安静地站在床边一动不动。生活老师在给他俩叠被子,一边说小红只有4岁,小明也只有5岁,都是刚来幼儿班的。给小红和小明洗完脸,孩子们一个个围过来,老师挨个给梳头。
7时15分,高年级的学生结束了早自习,校园里响起了音乐。孩子们到厨房,端馒头盘子、拎稀饭桶、拿咸菜,分工合作。然后回到教室里,拿着小盆排队等老师给舀稀饭,再将咸菜夹在馒头中,两个一伙、三个一群聚在一起吃了起来。吃完饭后,孩子们都自觉地将盆子、桶等放回厨房,然后每人拿着发的营养餐(一袋奶)喝了起来。
小红和小明两个人显然还没有融到环境里去,别的孩子在蹦蹦床上跳得很开心,他俩却安静地坐在一边不说话。
厨房里的阿姨正在准备中午的饭,满满的一大盆排骨,她说:“中午给孩子们吃肉,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少不了。”“这么多做得出来吗?”“没问题,这简单。昨天做的包子,孩子们都是三四个吃,老师们没事也过来帮忙,一样做出来了。”
学生人数居然有诸多版本
更值得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人数,却有着诸多版本。
校长版:上篇提过,马营庄小学李校长所言是100多学生,而且还是加了幼儿班,后所乡是2所完全小学,还有几所教学点。
教育局版:在山阴县教育局一楼展厅,记者看到了各个学校的宣传栏。宣传栏里的马营庄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28名,教职工29名;而后所中心校现有完全小学3所(其中寄宿小学两所),教学点6个。不知道,这是新的宣传栏还是旧的宣传栏?
村民版:“没那么多,我送孩子去的时候是个位数,哪有什么竞争环境,就因为这我才将孩子送走的。”“现在哪所学校都在谎报学生人数,公办学校为国家的补助,民办学校是为了生源。”“招生老师最常用的招数和手段还是‘我们学校如何如何好,现在有多少多少学生,家长们都放心孩子们来我们学校,我们每年的学生人数都在增长’。”
也不知,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版本。
谎报学生人数,说到底最根本的或许还是生源之争。
但说到营养餐(每个学生每天一袋奶),不得不提一下。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每个学期开始清点学生人数,按人数每两个星期送一次奶。偶然的是,记者在某个闲置的房间里看到了一箱过期的学生奶,似乎也佐证了村民的某种猜测(多报学生人数)。
教育局踢皮球拒绝采访
“公办教师不负责任。前几年奶价高的时候养奶牛,找人顶岗,不好好给孩子们上课。”“有的老师家里有地,带着孩子们到地里干活。”“反正他们 (公办教师)教好教不好,每个月都有工资拿。民办老师的工资是和孩子们的成绩挂钩的,更负责任。”
说起为什么不送孩子们去公办学校,家长们首先说到的还是对教师的不信任。
2012年3月,山阴县教育局曾在全县大规模清查在编不在岗教师,纠正教师不正之风,并在电视上作通报。然而此举,似乎家长们并不买账。在山阴县的贴吧里,依然可以看到网友们对此举五花八门的回复:“山阴县的教师不短缺呀,有好多学校教师比学生还多呢,叫回来也是坐着,反而影响其他人的正常教学呢。”“别雷声大雨点小!生源流失才是大问题。山阴教育是一个病人,不管他开出什么方子,山阴人民不看过程,他们只看疗效。”“即使叫回来让去进修校学习,用不了几天又都跑了,该出去代课的代课,该出去做买卖的做买卖。不是我说风凉话,以前也都叫回来过,没用,真的。”“好好查,还有很多呢!另外请再出台对待这些已返回教师的政策,像目前这样可不行,还不如他们不上班呢,把本来平静的校园给搞乱了。”“不失望,希望也大不到哪去,工作的切入点就有偏差。”
究竟山阴县教育整顿有没有成效?我们的教育部门、政府部门都做了哪些努力?带着诸多的疑问,记者来到了山阴县教育局,然而却遭遇了一个大惊诧:不接受采访,互相推诿。
记者从上午9时等到10时,始终没有等到刘华局长,后见到了教育局赵副局长。等到记者递上公函,说明来意,赵副局长很礼貌、婉转地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一切的政策、方针还是要找刘局长,我们理解得不够深刻。”“那能不能给刘局长打个电话说一声?”“刘局长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那能不能发个短信,看刘局长什么时候有空,约一个采访时间。”“刘局长很忙的。你还是先回去吧。完了你再打电话给办公室约采访时间。他真的很忙的。”“刘局长忙的话,有没有别人可以接受采访?您也是教育局的领导,能不能跟我聊聊?”“我没有刘局长领悟得深,还是找刘局长。”
……
一圈一圈就像踢皮球,最后办公室某副主任登记了记者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说是会向上汇报。然而直至发稿之日,记者未收到一丝一毫的答复。
见习记者 杨 凯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