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与孩子们在学校合影
【团队简介】
太原工业学院青年志愿者爱心帮扶圆梦队成立于2011年11月,成员为该校70多名在校大学生。团队以“传递爱心、服务社会”为行动指南,围绕忻州市神池县太平庄中心校76名孤儿和单亲家庭儿童,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的“一对一”关注成长、帮扶教育活动。
志愿者辗转近5000公里,走访了76个特殊家庭,并冒着酷暑严寒先后5次深入太平庄中心校开展支教、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还接孩子们到大学校园参加活动。平时,志愿者与孩子们通过书信交流、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帮扶活动。通过帮扶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小的进步和变化,从原来的不愿与人交流变得主动与人沟通,并自信地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团队素描】
孩子的来信是最珍贵的礼物
听说记者来采访,太原工业学院青年志愿者爱心帮扶圆梦队的学生们都非常拘谨,直到记者提出要看看孩子们给他们寄来的书信时,这才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我们的宝贝,千万不要弄湿了。”一名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盒子,其他志愿者赶忙收拾桌子上的水杯。打开盒子,志愿者将东西一件件摆在桌子上,有纸鹤、信件、图画等等,虽然纸鹤的翅膀已经磨出了毛边,信上的语句里还写着拼音,图画也是单线条勾勒的简笔画,但志愿者仍然视若珍宝。“我们要开一个展览室,把我们和孩子的回忆都一一展出来。”一名志愿者说。
“这是孩子给你们所有的东西吗?”当记者询问时,一名志愿者脸红了,随后他从课本里拿出一封孩子给他的来信。“这是我帮扶的孩子寄来的信件,我不想上交,因为这是我收到最珍贵的礼物。”这名志愿者说。
【对话】
“问题”孩子不再被孤立,孤僻的孩子有了朋友
山西晚报:为什么会成立这支圆梦队?
圆梦队队员:2011年7月,我们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同学们在神池县太平庄中心校支教。我们给孩子上了一堂兴趣课,准备了山西各地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大多数孩子都很感兴趣,但是有一个小女孩问:“有我妈妈的照片吗?我没见过妈妈。”后来,我们发现这所学校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不仅家庭困难,而且缺少家庭温暖,有的甚至没见过妈妈,所以我们便产生了成立一支志愿者队帮助他们的想法。
山西晚报:这是一群怎样特殊的孩子?
圆梦队队员:这所学校共200多名孩子,其中有70多个是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他们都很孤僻、自卑,大多是老师们眼里的“问题”孩子。
山西晚报:有没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孩子?
圆梦队队员:有一个女孩叫王伟,今年13岁,很小就没了妈妈,总是邋里邋遢的,甚至很少洗衣服、洗脸,同学们都很少与她来往。还有一个孩子叫任江连,爸爸残疾,妈妈离家出走。他基本不和同学一起玩,说话时也不与人对视。
山西晚报:你们怎么帮助这些孩子?
圆梦队队员:我们对孩子进行了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然后针对不同孩子的家庭情况,分别想办法。
比如,为了帮助王伟,我们和她住在一个宿舍,帮她洗衣物,带她洗澡,给她梳了一个漂亮的发型。从此,王伟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而且也变得自信了。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她开始和同学打招呼,同学们对她的印象也改变了。为了帮助任江连,我们专门买了一个大画板给他,让他邀请其他同学一起画。后来,我们再见到他时,他也有了朋友。
山西晚报:和孩子们在一起,你们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圆梦队队员:最高兴的是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困难,没有过过生日,更别说吃生日蛋糕了。我们掏钱悄悄从县城为孩子们买了8个生日蛋糕,并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分蛋糕,孩子们非常高兴。
山西晚报:孩子们变化大吗?
圆梦队队员:非常大。孩子们交流多了,变得开朗了,“问题”孩子不再被孤立,孤僻的孩子有了朋友。不仅如此,我们的活动还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全校师生的关注,当地政府为学校修建了供暖供水设施,企业为学校捐款,我们学校的老师资助了很多孩子,同学们则捐赠了许多文具。
山西晚报: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
圆梦队队员:孩子们刻苦学习、勤俭节约、自强自立的精神感动了我们很多人,给我们也带来很多改变。有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队员和一个孤儿结成了对子,这个孤儿学习成绩很好。孩子的精神影响了这名队员,一个学期后,这名队员的成绩从倒数提升到了11名。另外,和孩子们接触后,所有的队员都改掉了浪费的毛病,很多人开始勤工俭学,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山西晚报:你们只有在假期才能到学校帮助孩子,平时孩子们怎么办?
圆梦队队员:我们和孩子们一对一结成对子,上学的时候,我们写信、打电话、发短信和孩子联系。队里还有一项规定,每两周至少和孩子联系一次,每月至少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给孩子寄一本书,每年至少和孩子们过一次节日,每年邀请部分孩子来学校参加活动。
山西晚报:你们的队员都是大学生,毕业后孩子们怎么办?
圆梦队队员:老队员毕业后,我们会招新队员。去年,我们招70多人,结果全校有300多人报名。我们的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报记者 王也
【结束语】
自3月14日起,本报推出了《与雷锋精神同行》专栏,共选取基层学雷锋先进典型9个,生动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风貌。其中,有义务教果农种出“好苹果”的果树专家牛自勉;将两毛钱慈善进行到底的送水工茹向辉;18年献出3个成人血量的普通工人潘劲松;孤守山林25年的守林员荆保山;义务为老人修脚10年的高级修脚师马彩霞;不管多小的事都当大事来办的社区民警杨蓉;25载收养39名孤残儿的普通夫妻陈天文、郭改然;将特别的爱献给智障孤独症患儿的天使志愿服务队;为76名孤儿和单亲孩子送去温暖的爱心帮扶圆梦队。
他们是道德的标杆,榜样的力量,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