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景区迎泽桥北,河面宽阔,草木处处可见。正是春暖草绿的季节,不时有游人在此放风筝
本报记者马立明摄
“美化锦绣山河。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都要寓审美于其中,实现城市园林化、生态化,创造绿色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在不久前的太原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用这样几句话,使得“锦绣龙城”的建设更加具象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锦绣,作美丽、美好之解。美丽太原建设,涉及到园林、绿化、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的指标考量。这些写在纸上的目标,体现在百姓实际生活感受中,就是“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活环境更美好”。
冲着这样的标准,2012年,太原拿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牌匾。如今,太原正在向着更高目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
A感知
一个城市的公园建设
北方的春天乍暖还寒,但在厚重衣服中裹了几个月的人们,气温稍有回升,总会迫不及待地换上明艳的春装,走出户外,游玩爬山采摘。
在太原最具标志性的迎泽公园,近日最吸引游客的无疑是郁金香园,尽管还未到盛放的季节,但粉色、黄色、紫色的花蕾已经从绿叶中探出头,引来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总面积66万余平方米的迎泽公园,种植了数万株观赏树木,桥、廊、亭、榭多不胜数;木香院、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海棠园、杏花园、玫瑰园,各有特色。
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太原人的眼中,住在迎泽公园周边是非常幸福的,“晨练或者下班后,来公园散散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一段时期内,类似这样的公园在太原市屈指可数,并且大多数还集中于老城区。
2000年,太原汾河城区段经过水利治理和生态绿化后,汾河公园景区首期建成开放,之后又进行了北延和南延建设。今年太原市市长耿彦波表示,将开工建设汾河南延三期工程。在缺水的北方城市太原,穿城而过的汾河景区尽显湿地风光,成为经典的城市会客厅。
汾河景区的建成,不仅为太原市民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太原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因此提升,而人均绿地面积指标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评价中的重要考核指标。
4月16日,太原市的领导干部们来到万柏林区西山万亩生态园植树,这里是太原近城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山地公园。2008年以前,这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废渣漫山遍野,坟茔壕沟举目可见,扬尘污水肆意溢流,生态植被枯朽衰竭,严重侵袭太原城区环境,是区域性集中影响大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从2008年起,太原市万柏林区启动集污染治理、道路建设、植树造林、泉水保护、景观设置、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园建设,将其打造为西部山区生态恢复的示范工程。4年间植树造林近10000亩,110万余棵树木、100多个树种落地园中;建设景观点16处,亭台楼榭长廊坐落其中。如今,春夏秋三个季节,这个生态茂密的公园,成为很多太原人周末出游的选择,西山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
太原市园林局4月16日公布了今年的园林建设计划,将开工建设和平公园、华夏公园、南寒体育公园等,同时注重公园类型的完善,植物园、游乐园等都将可能会出现在太原。
9万平方米的漪汾公园、18万平方米的玉门河公园、学府公园、虎峪河公园……从一个迎泽公园,到如今遍布各城区大大小小的公园,太原在生态绿化建设上的努力可见一斑。
太原公园的建设历史,也是城市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折射。
B解读
做好山水文章对环境污染“零容忍”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马剑东研究员告诉记者,自古以来,太原就是公认的北方繁华都会,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汾水》中曾经写道“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赵国时期,太原城抵御了智氏遏水灌城的企图,尽管当时“城不没者三板”,晋阳城还是保留了下来。唐代武则天在汾河上修建中城,使汾河两岸的太原城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天下三都、北都其一。”“当时就成为三都之一,可以想象其锦绣繁华的程度。”马剑东说,从那时起,形成了此后以太原县和阳曲县(今太原主要市区)为主的太原城。
后来的太原城历经宋代被毁、明代扩建,规模基本形成。到阎锡山割据统治时期,客观上为山西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为山西赢得“模范省”的称号的,同时也给太原留下了“小北京”的美誉,太原的工业基础在那个时期得以奠定。“历史文化、山川形势的选择,让太原注定是一个多功能的都会城市。”
千年之后,这个古老的城市演变为了繁华的都市,尽管走在街巷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名称,但是城市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被村庄和荒地包围的郊区,现在被称为长风大街。在此的长风文化商务区,山西大剧院、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太原博物馆、太原美术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等错落布局,形成建筑景观群,也为太原市民提供着充实的精神大餐。
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太原,曾经丢失过毓秀与灵动,空气污染全国闻名,历任主政者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将恢复生态列为重要工作。在今年的太原人代会上,太原市市长耿彦波提出了未来太原城市建设的目标,“突出汾河概念、做好山水文章、打响清凉品牌,扎实推动城市南移、旅游西进,构建以汾河为轴线的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格局,形成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并存的现代化都市气派,努力建设一流现代宜居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推进上述目标一个必不可少的举措。”4月16日,太原市园林局局长张建刚在向媒体介绍园林事业发展时表示,从现在起,园林部门要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
目前,太原市公园游园总数178个,植物种类达400种,基本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行驶在滨河东西路上,连片的绿色扑入眼帘。从矮小的花灌木、到中小乔木和常绿树、再到高大的杨柳树,道路绿化改变了单纯栽种行道树的做法,种类多样、层次分明,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兼具。更有取意于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而设计的杏林、桃林,尽显山西乡土植物本色之美。
过去的太原,“灰黑色”是主色调。现在尽管摘掉了黑帽子,且在城市生态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对于曾经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城市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弥补。比如西山地区仍然分布着洗煤、建材等重污染企业;冬季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排汾河,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也导致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止步不前;建筑工地渣土拉运和土方作业中的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等。
今年,太原市政府决定,对环境污染继续采取“零容忍”态度,关停百家污染企业,逐步让污染严重的涉煤、铁合金、建材等行业退出市区;完成4条河渠截污工程,基本解决市区边山支流淌黑水现象。集中供热扩网,拆除分散燃煤锅炉,对环城高速以内200台20吨以下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替换改造。
以上这些举措,将使太原人对“锦绣龙城”的期待值越来越高。
C对话
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生态绿化的成果
本报专访太原市园林局园艺处处长齐桂萍
山西晚报:提到锦绣龙城、美丽太原,人们第一反应会想到城市的园林绿化,我们直观感受,这几年太原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齐桂萍:建设美丽太原、生态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70多项指标。虽然太原的园林工作这几年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对照指标还存在差距。
山西晚报:您理想中太原的绿色之美、自然之美应该是怎样的?
齐桂萍:至少应该达到国家的标准,比如城市的公园半径需在90%以上,这要求是300米一个绿地、500米一个公园。而太原的公园建设进程慢,目前太原北大街以北、学府街以南、建设路以东、和平路以西,没有一个综合性公园。在太原市2012年到2020年的绿地规划中,应该建设74个公园,现在建成26个,但位置集中,分布不够均衡。
山西晚报:为什么要强调均衡度?
齐桂萍:锦绣龙城、美丽太原、现代宜居,都是强调百姓的舒适感、便捷度。现在人们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不一样,从几十年前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的必需品,要非常便利地享受。如果总量达标,但是均衡度不够,只是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还是会有很多人无法感受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应该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生态绿化的成果。
山西晚报:未来太原生态园林方面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吗?
齐桂萍: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应该是一种文化积淀,要避免“园林快餐”。按照规划,今年太原将加大公园、绿地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重视质量,打造“园林精品”。
本报记者 刘捷
■链接
太原今年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城南污水处理厂;具有国际水准的垃圾发电厂;西山生态绿化和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区工程;汾河南延三期工程;晋阳湖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东西山生态绿化工程;汾河生态景观工程;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晋祠大景区综合整治;明太原城保护复兴和晋阳古城大遗址保护工程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