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豫让刺赵的典故,你知道吗?(图)

时间: 2013年01月29日03:43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豫让刺赵》中,牛建伟饰豫让


揭秘大型晋剧《晋阳风》背后的历史


本月中旬,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新编大型历史晋剧《晋阳风》在省城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该剧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古晋阳这片土地上的“豫让刺赵”的故事。作为太原人,你了解这个故事吗?2500多年前,龙城的民风、民俗又是怎样的?25日,记者采访了该剧的历史顾问,原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王继祖,由他一道究竟。


豫让,咱太原的“侠士”


在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中还有一个“豫让刺赵”的故事,名不见经传的豫让为何会吸引司马迁的注意,让其为他树碑立传?


豫让是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作为家臣的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便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临死时,豫让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而豫让能和荆轲、专诸齐名,是因为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这是常人所没有的。”王继祖表示,豫让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忠”,“智伯视豫让为知己,这是超越了等级贵贱的行为,而作为奴仆的豫让也在这里得到了人格的尊重,所以他愿意为智伯报仇,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


在太原晋源区,有个叫“赤桥村”的地方,根据曾经的县志记载,确实曾存在豫让桥、智伯渠、报恩祠等。“太原的赤桥豫让桥一带,是战国时赵襄子所修方圆数十里之囿的中心,有离宫别苑。”王继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的赤桥村没有豫让桥、智伯渠等遗存古迹,但根据地形还是能判断出来的。


山西是忠、义文化发祥地


豫让刺杀赵襄子,而得知真相的赵襄子反而放了豫让,甚至感慨生命中的知己情……王继祖说:“山西是忠、义文化的发源地,关公、豫让、杨家将等历史人物就是最好的代表。”


其实,古人的事迹,是今人学习的榜样,豫让对“知己”的信仰,赵襄子对“义士”的推崇,都是尚德、包容的体现,亦如《晋阳风》的编剧,著名作家小尚说的那样,“如今的人越来越缺少信仰,该剧的打造和问世,也是一种精神价值的重塑。”


晋阳人,自古有骨气


在王继祖看来,太原人自古就有骨气,直到现在为止,“强悍”的民风依然存在。“古晋阳历来就是兵家争夺之地,作为军事要地中的百姓,肯定有很强的自卫意识。”虽然王继祖也无法完全还原2500年前的风土人情,但综合龙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他分析道:“古晋阳是交通要道,再加上战争,社会环境比较乱,所以晋阳当地出了不少豪杰。”


作为历史专家,王继祖还专门撰写了太原历史上的名人传记,收录了100余位古代的太原人士的故事,在他看来,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豫让只是一个开始,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还有很多……”


据悉,晋剧《晋阳风》首演之后正式进入改编期,目标就是冲击中国戏剧节,将该剧打造成继《傅山进京》之后,山西的又一部晋剧精品之作。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