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走出实验室 田间显身手

——晋中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送技下乡,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群众,面对面答疑解惑。

养殖户向农业科技特派员“取经”。

温室大棚里,农业科技特派员为菇农传授种植技术。

农业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服务群众。


  过去种地靠勤劳,如今除了勤劳还得靠科技。让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下到农村去,手把手教,面对面传,从而实现专家和农民、科技和生产的对接。
  2024年以来,晋中市共选派省、市、县农业科技特派员232名,覆盖全市11个县(区、市)的66个乡镇,服务企业、合作社等96个,年引进新品种94个,推广新技术51项,建立示范基地50个,培训农民6844人次,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村技术骨干104人,带动及辐射3.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人才下沉 做给农民看

  冷风呼啸,气温骤降。2024年12月10日清晨,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副院长王树华教授,不顾严寒,驱车前往和顺县,开始了他一天的科技帮扶工作。
  和顺县,山大坡广、水草丰盛,养牛业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养牛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的需求,谱系登记、继代育种繁殖、优化牛群结构以及疾病防治等问题日益凸显,困扰着养牛业的发展壮大。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晋中市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和产业需求,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派60名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10名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科技支持。作为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王树华教授从2017年以来一直在和顺县开展和顺肉牛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兴农的初心。
  当日上午9时许,汽车刚在山西银河湾农牧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育种基地停稳,王树华便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牛舍。这里是和顺“太行和牛”品种审定的重点核心场,每一头牛都承载着王教授的心血和希望。只见他穿上隔离服,走过消毒区,亲自对一头患有消化问题的肉牛进行检查。弯下腰,熟练地触摸着牛腹,他还不时回头向养殖场负责人叮嘱:“这个季节肉牛出栏率低,抵抗力差,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在冬季需要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保证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他们经常深入一线普及技术、现场指导,是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持续努力,让和顺肉牛的养殖方式从庭院式转向规模化,繁殖方式从自然交配升级为人工授精,也让我们公司从一个单纯的养殖企业发展成为集科研、实训、推广及育种于一体的科技龙头。”山西银河湾农牧科技开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赵彬介绍说。
  农业科技特派员是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王树华和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团队在和顺县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培养乡土人才20余名,为和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近年来,晋中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匹配、培带、服务上下功夫,实现全省首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县县全覆盖、县域主导产业全覆盖,推动科技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
  据了解,为了做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晋中市制定了《晋中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规范(试行)》,明确了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职责和服务要求。同时,他们还将38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纳入科技特派员库,为服务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支撑。

农技上门 教会农民干

  “核桃树不同于其他树种,修剪不当时剪口容易出现伤流现象,壮树剪弱、弱树剪死,所以我们要将核桃树冬剪的适宜时间定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冬剪的黄金时间定为霜降至立冬。”秋末冬初,正值核桃园冬季管理的关键时节,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核桃产业示范基地里,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左权农业科技特派团团长王勇开展了以核桃树冬季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为重点的冬季核桃树标准化管理培训,为果农带来了一场精彩而又生动的“技术盛宴”。
  左权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核桃树总面积约21万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县积极与省市科技部门联合,选派各类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团,并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产业市场规律绘制出详细的科技服务“时间表”“路线图”,深入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群众”活动。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核桃树修剪管理、四虫一病防治等方面,面对面向果农讲授树木冬季管理的主要措施,并引用生动鲜明的实例进行说明。理论讲授结束之后,王勇又实地操作示范核桃树冬剪技术,一边修剪示范,一边回答果农在树形调控、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方面的疑问,确保果农真正掌握果园管理知识,进一步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
  “我们科技特派团结合左权核桃等果树产业、中药材产业、小杂粮产业等主导产业,与县科技部门人员进行座谈、实地调研,并根据专家各自研究专业对接乡镇、企业负责人,形成‘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发展了麻田镇樱桃、桐峪镇苹果和鸡心果、寒王乡梅杏等特色果树新品种示范基地约1000亩;并参与开展了绵核桃古树健康评估、复壮、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改良、植物营养调控等综合技术示范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实现了农业增效目的。”王勇介绍。
  在晋中市,像王勇这样的农业科技特派员们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交流等方式,宣传解读国家关于“三农”的政策,助力乡村振兴。他们深入乡村,对乡土人才进行“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培养了大量乡土人才和农村技术骨干,成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近三年来,晋中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们累计引进94个新品种,推广51项新技术,建立了50个示范基地,带动并辐射了数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服务“三农” 领着农民赚

  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农业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故事数不胜数。
  走进太谷区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走进暖乎乎的大棚里,菇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整整齐齐排列的菌棒上,如云朵般的平菇冒出菌包,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将蘑菇修剪、分类、采摘、摆棒、装筐,个个干劲十足,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多亏了黄超指导我们盖大棚、改进技术,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年最少能挣六七万元。”社员董继兰一边熟练地采摘着蘑菇,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董继兰口中的黄超,既是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太谷区的一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他利用自己的食用菌专利技术和市场资源,带领合作社成员共同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太谷区有60余户农户加入了食用菌种植的行列,而黄超的技术服务更是遍布全省多地,累计带动5000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下,一批批来自院校的全新科研成果转化到一线,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实现无缝对接,有效扩大了先进技术和良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养殖技术上,山西农业大学的畜牧专家团队针对肉牛新品种培育的需求,积极推广使用母牛繁育技术等7项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肉牛的配种受胎率和妊娠牛产活犊率,为和顺肉牛养殖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和顺肉牛”新品种成功培育,每头肉牛可增收3000元左右。
  在种植产业上,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专家团队对接服务12家昔阳县食用菌企业,解决9项技术难题,建设示范基地和功能食品基地,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实现了每棚增产20%、增收3万元的示范效果。同时,晋中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程子昂在晋中地区推广了“四化四统一”服务模式,选育出适合本地栽植的优良核桃芽变品种“林核1号”,累计推广种植6.4万余亩,为旱垣丘陵山区核桃种植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融合路。
  此外,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团队深入左权县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他们从中药材品种选择到采收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培训,建立了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柴胡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年亩均收益达到4000元。
  “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农民致富最盼的也是人才。”晋中市科技局负责人郭海成表示,将在省级选派60名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每个县(区、市)选派10名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市级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特别是围绕林果、蔬菜、杂粮等农业产业技术需求,择优选派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让科技之花绽放晋中大地。

本报记者张谦文/图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