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堡非遗小镇吸引47个非遗、手工艺项目入驻

【文化中国行——非遗保护传承】一庭一院一世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图为乔志兵雕塑作品《十二生肖》。

图为郭喜梅一遍遍为作品刷漆。本报通讯员摄

仲夏的清晨,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非遗文化街上,山西志兵文化创意工作室创始人乔志兵和徒弟正将挖来的泥土用大木棍反复锤捣,不时加入棉花纤维搅匀,他们告诉记者,这样调配好的泥土黏合性强、手感好,便于捏制。院子里黑色镂空的“志兵造物”四个字透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位于小店区南端的刘家堡村,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史载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筑堡屯兵之地,故名刘家堡,是现存最早的王姓族人发源地,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漫步村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非遗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和古建一条街,让乡村旅游的打开方式不止一面。

乔志兵工作室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既有武装执戟、威严庄重的关公,又不乏结合现代动漫形象、气势非凡的十二生肖,或素或彩,造型夸张合理,取舍得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灵感的碰撞下,乔志兵更注重在三晋大地上深耕雕塑文化,作品《丑勤》将老黄牛转化为孔武有力的新潮雕塑,身躯浑圆壮实,牛背高高拱起,参考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呈现山体的造型,有参差错落的肌理效果,达到以形悦人、以情动人的境界。

要做好一个泥塑首先要塑形,行话叫“立骨”。乔志兵先依据塑像的高度钉好木制骨架,绑上稻草,再使用粗泥将所有骨架的地方进行包裹。“塑形其实就是‘多退少补’,在捏造过程中塑造出大致的体型,是盘踞着,还是站立着,都在这一步确定。”交谈间,乔志兵也没停下手里的动作,手指翻腾间,一个泥塑形象活灵活现。“三分塑,七分绘”,待出白干透之后,进行线稿勾勒、彩绘装銮,利用涂、染、描、刷等手法强化彩塑的表现力。

以泥为稿,炼泥二十余年。乔志兵雕塑既葆有初衷又增添时代特色,雕塑材质也日益丰富,既有细腻而极具神韵的紫砂,又有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消费者接受度越来越高。今年2月,其作品《辰祥》入选第十五届中韩雕塑交流展,5月,《雨润国庆》《十二生肖》入选第十八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

一花一草皆风景,一庭一院一世界。太原市传统漆器手工技艺传承人郭喜梅精心耕耘着她的漆器手工技艺;黑釉瓷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志平恢复和创新古法制瓷技艺,展示晋瓷风采;“80后”王学强夫妇扎根“见初陶艺”,以手传心,以器载道……一个个手艺人让非遗项目在刘家堡村散发出别样魅力。

刘家堡村党委书记乔武平说:“如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把土地、房屋以及闲置的劳动力综合利用起来,吸引市民来到三十公里外的农村休闲游玩带动消费,是刘家堡村前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修旧如旧,老屋新生,成为非遗与康养旅游相融合的“共富工坊”。刘家堡村对50处闲置农家老旧宅院进行设计、修缮和改造,一个个闲置院落一下子变成了非遗小院,融合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小镇。截至目前,小镇共进驻国家级非遗项目太重鼓乐,省级非遗项目西华门舞狮,市级非遗项目妙艺堂葫芦、梅艺漆坊、神针火疗法以及区级非遗衣礼汉服、古法陶艺、穆府老膏药等47个非遗、手工艺项目。

近年来,刘家堡非遗小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非遗小镇的培训项目不仅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涵盖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如传统手工艺、非遗表演等,这对于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大有裨益。

卢文艳

(责编:刘 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