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科普基地入土林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40507_9ffb059de023992e0b0347b96e727987.jpg

图为土林讲解员在为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解土林知识。

20240507_281c29cb7f45a5ab23df2e41aee2e53c.jpg

图为法国留学生2023年5月3日在大同土林科普基地研学时的情景。

20240507_b71035b25d62632ba55b1dda8438da85.jpg

图为大同土林景观。本栏图片由郑文君摄


  大同土林地质公园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地质公园,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在地质地理学上弥足珍贵。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专家鉴定,大同土林是经过数万年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和第四系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共同演变形成的奇特地质地貌。它既不同于云南元谋土林,也不同于西藏阿里扎达土林,是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奇迹。近年来,大同土林地质公园积极打造土林科普品牌,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激发公众保护地球的热情。

神秘深奥、变幻莫测的魔幻之美,展现出地球“沧海桑田”之变

  从大同城区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20公里,就来到了土林地质公园。在公园入口处立着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的牌子十分醒目,土林地质公园负责人田连捷高兴地对记者说:“不久前,自然资源部、科技部联合公布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全国有50家单位入选,大同土林地质公园是山西唯一入选的单位。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继续走向公众介绍土林,让更多人了解土林的科普之路。”
  进入土林地质公园,造型各异的土壁、土柱矗立,或如城堡孤悬,或如将军列阵,或如大漠孤驼,或如奇峰独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有着不同的视觉冲击力。经介绍得知,即使同一景观,一年四季都不一样,去年今年大不同,甚至一场降雨后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形态。几万年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刻尽现,不能不让人感叹自然的威力。
  “同学们,你们看身后的这排柱子,像咱们的五根手指一样,它叫‘五指峰’,你们观察它的‘小指’部分,已经被风蚀掉一半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剩下的部分也会消失。”4月22日,正逢第55个“世界地球日”,在大同土林地质公园里,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教授,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大同市口泉中学的学生们科普相关知识。
  苏德辰教授指着眼前的景观说:“与石林、峰林等地貌相比,土林的景观变化异常明显,置身土林,可以用一天的时间看从早到晚的光影变幻,用一年的时间见证不同季节土林地貌的演变,感受到大自然的沧桑巨变。那种神秘深奥、变幻莫测的魔幻之美,任何语言和画面都无法替代。其变化之丰富和快速,是其他任何地貌类型都难于比拟的。”
  听了苏教授的讲解,同学们纷纷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大同市口泉中学高一学生郭蕴涵说:“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了解了土林奇观的形成过程,更加认识到在黄土高原水土容易流失的地貌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三步走”打造土林科普品牌,把科研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苏德辰教授自2019年到大同土林考察后,发现土林的大部分资料主要集中在光影方面,缺少系统的科学成因说明,公众对大同土林背后隐藏的科学故事知之甚少。于是,在进行了系统的现场考察工作后,把成果以多种形式向公众进行普及。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大同土林给地质学家一个全方位研究沉积过程,恢复古构造、古环境等的便利条件。在这里可以观察多种地质现象,公众可以切身体验和领悟到浓缩版的沧桑巨变、海枯石烂的地质过程。同时,土林也是天然的地质学实验室,是进行全民科普、地质研学的大课堂。”
  大同土林地质公园依托大同市云州区土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创建,自2007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科学保护土林的自然性、原真性和完整性,聚力打造“大同土林科普基地”品牌。
  田连捷介绍说:“我们的科普基地建设可以说经历了三步走,从朦胧期的科普摄影到成长期的科普研学,经过多年努力,成长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国家科普基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自然资源科技成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树立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的重要场所。
  在不断前行的路上,大同土林地质公园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推进科普基地建设。积极促进地方立法,主动参与推动《大同土林保护条例》出台,以普法促保护,以保护促科普,先后五次举办普法宣传周活动;聚焦基地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用于科普基地建设,建成200多平方米的科普馆、210平方米的专家工作室,以及1200多平方米的科普营地;丰富传播形式,聘请苏德辰教授主持开发科普教材、科普故事等10多种宣传品,编制发行科普图书17500册,线上线下开办各类讲座,向全国观众做土林科普宣传,有效扩大了科普基地知名度;建强人才队伍,创建专家科普站,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队伍;聚焦重点群体,实行小学生免票、中学生半票等优惠措施,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公益活动,10多年来先后为省内外21万名中小学生进行研学科普,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如今,该科普基地占地面积约3500亩,展示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专职科普人员6名、兼职科普人员33名及科普讲解员39名,基地全年365天开放,成为科普土林相关知识的重要场所。

特殊美学价值和特殊的科学价值,让更多的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大同土林有神奇壮观的地质地貌,这里有被誉为“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有大同泥河湾古湖形成过程中的许多科学信息。通过了解大同泥河湾古湖历史的沧桑巨变过程,更让人认识到,保护土林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土林发育的地区是常规意义上的‘生态灾难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英语中有个专门的词汇‘badland(荒地)’就指这样的区域。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类地区的特殊美学价值和特殊的科学和生态价值。它是地质多样性的体现,是自然界中经常发生且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自然过程。”苏德辰教授介绍,“大自然在用流水侵蚀大地,造成土壤流失的过程中,不仅生成了绝世美景,还为下游地区的生物特别是植物提供了丰富营养。保护好土林地貌,会使更多的人认识大自然的变化过程,更好地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秦桂存是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千千村党支部书记,他所在的千千村紧临土林地质公园。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觉得土林就是土桩子、土墩子。从2007年开始实施保护以来,公园不断整治周边环境,开展宣传,让村民也了解了土林的价值,大大提升了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宣传和教育是保护大同土林的基础,有了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保护土林的行动中去。”大同市口泉中学教师陈苗苗说,“通过研学之旅,让学生们理解了土林形成的前世今生,才更能去体会这壮丽景色的由来。这个过程中激发出的保护土林的意识和热情是不可估量的。”
  如今,大同土林地质公园成为展示自然资源、科技成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树立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的重要场所。大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科科长左伟华在接受采访中告诉记者:“通过加强土林保护,提高公众对环境资源的认识,激发大家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从而进一步引导公众通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改善地球整体环境。”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时间在大地上驾驭着风与水,在日复一日里展示着自然的力量,让绵软散漫的黄土凝聚起来、站立起来,最终形成奇特的黄土土林奇观,向我们展示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显示着黄土高原的坚韧不拔。
  田连捷说:“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自然奇观,让更多的公众关注地球,关心生态环保,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未来,我们将投入更大的努力,继续走好土林科普之路,激发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热情。”

本报记者程国媛

(责编:刘 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