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复活”逝者,当追思变成生意……
当AI“复活”逝者,当追思变成生意……
23岁的太原市民刘倩最近把离世3年的妈妈“复活”了。她的手机里多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妈妈可以眨眼、微笑、开口说话。“倩倩,妈妈永远在你身边,永远爱你。”自从她的妈妈因车祸突然去世,刘倩就沉浸在对妈妈的思念中,妈妈的离世成为她心里永远的痛。虽然只是一句话、一个视频,但对于刘倩来说,已是最大的慰藉。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很多人怀念逝者,或许有了一种新的方式。通过AI“复活”逝者,人们可以在视频中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甚至像面对真人一样与他们实时对话。
但当怀念变成一门生意时,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4月8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AI“复活”追忆逝者 大部分人不接受
这个清明节,最热的话题当数“AI复活”逝者。在这些“AI复活”案例中,一些人是为了缓解对亲人的思念,寻求陪伴。比如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运用AI技术“复活”了已离世两年的女儿,“数字女儿”不仅能即时回应对话,还能为家人唱歌。“AI复活”也被用到了公众人物身上。有网友用AI生成了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已逝明星的视频,引发了大众争议。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为了弥补遗憾、寄托哀思。刘倩就在这个清明节,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一个卖家,制作了一段离世妈妈的视频。“我还在上学,太高的费用承担不起。但有时候在感觉很难的时候,真的好希望妈妈能给我一点儿鼓励。”刘倩说,妈妈是个积极乐观的人,以前她遇到什么事情,妈妈总是能给她力量。“所以我选择了一段话,让商家帮我录进去,做成视频。不管发生什么,拿出来看看,好像妈妈还在我身边。”
尽管在网上受到热议,但作为一种新技术,“AI复活”逝者的做法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一方面,“AI复活公众人物”遭到了不少公众人物家属的反对。乔任梁的父亲接连喊话网友删除视频,高以翔家人严厉地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李玟母亲则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布律师声明维权。他们大多对看到的视频感到不适,并对亲人肖像权被盗用、被用以非法牟利的行为感到生气。
而对于“AI复活亲人”,很多人也表示了不愿意。根据《南方周末》近期面向读者征集的题为“你会不会考虑数字化复活逝世亲人?”的投票,在参与投票的1390人中,有约62%的人选择“不会,AI不是本人”;有25%的人选择“会,实在太想念了”;另外有近13%的人是摇摆状态,选择“要看AI的发展程度”或“不知道,难做决定”。
价格几十到上万 “复活程度”也不同
山西晚报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检索发现,搜索“AI复活”显示的商品价格区间很大,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与价格相对应的是“复活程度”也不尽相同,包括提供照片开口说话、模拟音色说话、实时对话等。
如果从技术角度上区分,AI复活从易到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简单的照片驱动和声音克隆技术,也就是前几年非常火热的复活老照片,价格最低只要10元就可以让照片上的逝者能说会动;第二种是以真人模特通过AI换脸技术,来生成神态更加逼真的逝者视频,价格普遍在百元左右;第三种是用AI大模型技术来模拟逝者的形象、声音、思想,用户可以和逝者的数字人进行实时的文字和语音交流,第三种因为技术难度大,价格往往都在万元左右甚至更高。其中,“AI复活亲人”“老照片动起来”“声音克隆,开口说话”等是这些店铺的广告语,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最高有600多人付款下单。
不仅可以提供成品,平台上还有售卖“AI复活”视频制作教程的。售卖制作教程的产品中,提供详细的视频制作教程、工具,收费较为便宜。购买9.9元的工具包,包含“AI复活”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软件,以及相应的视频讲解。
还有一种价格更高,对方可提供线上指导。记者咨询了一位商家,对方表示课程为980元。如果想要制作更为逼真的逝者视频并配上高还原度的语音,则需要支付19800元的学习费。
AI技术发展需要更多监管
由于“AI复活”的伦理问题,这一技术发展一直都饱受争议。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一些用户通过这一方式缅怀亲人,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基于此售卖工具产品的市场行为,使得AI技术更具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行为可能侵权。
根据《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死者的肖像仍然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4条,“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内容平台也负有规范AI生成内容的责任。日前,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清明期间内容创作的提醒,用户应慎用“AI复活”技术:尊重逝者及其亲友。未经逝者生前同意或逝者家属授权,请勿利用AI或其他技术手段“复活”逝者。
“立法通常是滞后的,尤其在新技术领域。”法律业内人士指出,科技发展的边界应该在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复活”技术的推广需要更多的监管和规范,既保证技术的创新,也要保障人类的价值和尊严。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软法”比如行业标准、企业自律行为等,在实际操作中发挥规范作用。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实习生 要芮芸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