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 巩固成果见实效】环境颜值高 宜居更宜业

——河津市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30923_ceffa2740a5bafc8977a0c6cd62b5532.jpg

河津市美丽乡村西磑村村容村貌。本报记者杨永生摄


  9月13日,记者在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看到,巷道平整干净,两边的墙面装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标语和彩绘。
  干净漂亮的古垛村,曾经脏乱差。村里开展村容村貌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来,古垛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郁昌向记者介绍:“变化最明显的是废弃十几年、到处都是荒草垃圾的村小学旧址。去年,我们借着市里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清理垃圾,把闲置资产充分利用起来,先后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党建文体广场、党群服务中心。”
  古垛村的巨变,是河津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2019年以来,河津把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一升”(村容村貌提升)、“二评二治”(星级文明户创评、美丽庭院创建、生活垃圾治理、线路整治)、“三建”(基层党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健身器材安装)、“四改五化”(改厕、改上水、改下水、改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弘扬文化)等17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为重点,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为引领,在全市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
  该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有效实践,创新模式,上下联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统筹、乡村实施、群众参与”的创建模式,整合资金资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改水、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等重点建设内容,结合部门职责进行任务分解,政府提供材料,各村筹工筹劳,具体落实各项建设内容。市交通局提供巷道硬化所需混凝土料,市水利局提供水表和上水管,市林业局提供林木并负责栽植,市农业农村局提供太阳能路灯,市体育发展中心提供体育器材等。政府拿大头,乡村出小头,有效破解了示范村建设资金短缺等难题,提振了乡村两级干部建设示范村的信心和决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市聚焦短板,重点突破,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投资1800余万元,改造水冲式厕所14000余座;铺设供水管网1365公里,改造116个村的上水,惠及28万余人;投资5亿元,采用PPP模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污水处理站72座,惠及全市8个乡镇103个行政村29万人;先后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和海创垃圾发电站,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交由第三方托管,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热潮涌动中,古垛村等一大批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美丽宜居示范村。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河津市按照“整合资源、集中打造,分类施策、量力而行”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先行先试,11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成为众多乡村学先进、赶先进的榜样。
  地处吕梁山脚下的西磑村是该市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该村结合村庄地势地貌,科学规划布局、精心设计方案,高标准推进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和改厕、改暖、改水等项目,科学统筹路面铺油、见缝插绿、美化立面等工作,让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修建村史馆、日间照料中心、小游园、休闲步道、停车场、公厕等,提升改造村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站,补足基础设施短板,让村民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西磑村突出党建引领,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网格管理、强化便民服务、优化公共服务,先后获得山西省平安建设示范村、运城市“五面红旗”示范村、运城市精神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在示范村的建设中,河津市先后投入12亿元,承担了示范村规划设计、材料购置等费用。同时,按照兼顾平衡但不搞平均分配的原则,对各示范村进行奖补,2019年以来累计奖补资金8900万元,有效减轻群众负担,消除村级隐形债务,推动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抓示范、三年要过半、四年全覆盖、五年再巩固”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杨永生

(责编: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