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助力树新风 移风易俗践文明
巾帼助力树新风 移风易俗践文明
做好家庭工作,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主动参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探索联动机制,大力弘扬婚俗新风、持续涵养社会正气,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格局,为我省移风易俗工作贡献巾帼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选树优秀典型
移风易俗有榜样
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深入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寻找活动,将移风易俗纳入推荐标准,广泛寻找选树破除陈规陋习、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群众身边可学可信的优秀典型,让广大家庭在践行移风易俗中学有榜样、行有标杆。
“守护长城,葛大姐一干就是十多年,不仅自己守护,还动员自己的老公、孩子一起义务守护。”5月9日,山西卫视《瞧这一家子》节目播出了全国文明家庭、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妇联主席葛淑芳家庭的事迹,讲述了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一同巡视长城、守护家园的故事。
家庭道德建设类节目《瞧这一家子》是省妇联和山西卫视联合推出,通过沉浸式访谈和暖心式观察,走进每一个模范家庭,展示群众身边“优秀家庭”的家风、家训、家教和家规,感受来自这些家庭的文明之光和向善力量。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方式,妇联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应担负起引领农村文明新风的使命。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积极联合相关单位,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创新出彩。
初夏时节,繁花似锦,沁人的花香中弥漫着甜甜的爱的气息。5月13日,在“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发生地运城永济市普救寺,省妇联联合省民政厅、省文旅厅、省总工会等8部门共同开展“幸福联线·红娘驾到”山西省婚恋交友联谊展示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500余名青年男女积极参与,让青年男女在互动游戏中建立友谊,在加深了解中收获爱情,在相知相伴中感悟幸福,共同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晋中平遥县胡万彪家庭表演的《陈规陋习就得改》三句半,作为全国优秀节目代表参加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的“激扬家国情奋斗新征程”中华好家风主题展览展演;晋城高平市马村镇古寨村排演的《百善孝为先》《走不起》等优秀作品,通过真实演绎有力批判了社会中的不良习俗、封建迷信;长治武乡县妇联自编打油诗《移风易俗跟党走》,朗朗上口的调子,通俗易懂的说辞,很快在全县及周边县传唱开来……
旧习破除,新风扑面。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让移风易俗优秀案例融入当代、贴近生活,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美德新风吹入千家万户。
丰富活动内容
推动文明新风尚
“谁是我的真爱?”“人为什么要结婚?”“婚姻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吕梁市妇联家风家教巡讲走进吕梁学院时的场景。家风家教巡讲员、汾阳市家庭教育协会负责人葛玉红,以《遇见爱情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题,为吕梁学院大学生送去了一堂专题讲座。
吕梁市妇联发挥“吕梁巾帼红”宣讲团、“吕梁市妇联家风家教”巡讲团力量,利用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活动阵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践行移风易俗等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引导农村广大妇女群众主动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践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为全面提升文明乡风添砖加瓦。
夏日夜晚,距市区几公里处的太行人家喜镇苏庄,两层阁楼的四合院内挤满了人。赵伟早早来到现场,为接下来的高平鼓书文艺演出紧张排练。
晋城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级非遗项目高平鼓书传承人赵伟,是晋城高平市移风易俗形象代言人,他通过高平鼓书这种方言土语、家长里短、通俗易懂、人人喜欢的艺术形式,讲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唱身边的曲,走进景区景点、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营造移风易俗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不断夯实阵地建设,以53个省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和11个三晋家风家教馆为龙头,辐射带动设立城乡家教指导服务站点1766个,多方联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中,以优良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民风。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家风故事分享活动5570余场次,受益人数1230万余人次。
创新服务形式
示范引领婚俗礼仪
“不要硬撑门面、讲排场,更不要让小两口因结婚负债。”五一节前,阳曲县青龙社区的邻居们围坐一起商量在小区“地下车库”给老曹女儿办喜事的事宜。说到喜事新办简办大家纷纷点头赞同。
“只要女儿女婿婚后过得幸福,彩礼不彩礼的都无所谓。”老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零彩礼嫁女,婚事新办的事迹为他人树立了好榜样,引导许多人转变了传统观念。
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大批“零彩礼”“低消费”的婚嫁践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索要“高价彩礼”、婚嫁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不仅为移风易俗开了一个好头,也成了我省推动“抵制高价彩礼倡树文明新风”观念吹进群众心田的生动写照。为了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还创新将当地特色地域文化融入婚俗新风建设,邀请道德模范、农村“五老”等担任“特邀嘉宾”,见证婚礼环节,让婚礼更具纪念意义。
珠联璧合浪漫日,鸳鸯佳偶美景时。2023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高平市传统中式集体婚礼在喜镇苏庄浪漫上演,30对新人牵手誓约,永结百年之好。
上午9时38分,新人们身着红色中式礼服,循古礼、复传统,依次进行了挑盖头、拜天地、饮合卺酒的证婚仪式,在众人的共同见证中,定下了“白头之约”。“集体婚礼很热闹,氛围很好,很有纪念意义,也算是送给双方最好的结婚礼物。”新人李鹏、刘敏丽高兴地说。
婚礼,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近年来,我省各级妇联组织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朔州市妇联特别定制“纪念婚册”,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新时代婚育政策注入主婚、证婚、宣誓等环节;高平市打造“长平秀”婚介婚调工作室,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忻州市开展婚育文化专题讲座,引导中青年党员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婚俗礼仪走向健康文明,树立乡村新风尚。
本报记者闫书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