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发布预警提醒——
诈骗团伙开始对儿童电话手表下手了
省公安厅发布预警提醒——
诈骗团伙开始对儿童电话手表下手了
山西晚报讯(记者 辛戈)近几年,儿童智能手表成为广受欢迎的电子产品,它不仅可以为家长提供孩子的定位,还自带通话功能。8月21日,山西省公安厅向社会发布预警提醒,就是这么一款便捷的产品,目前已经成为了诈骗团伙的目标。根据警方掌握的情况,有犯罪分子专门将作案目标锁定为中小学生的电话手表。
根据警方通报,目前外省已经出现相关案例。近日,湖北省咸宁市一号桥派出所民警在某酒店内抓获两名涉诈人员。经讯问,二人交代,他们从6月26日起就在某小学门口从多名学生手中骗走累计4张电话卡,并利用骗来的电话卡冒充物流客服拨打诈骗电话,目前已非法获利4000余元。日前,两名涉诈人员已被送至咸安区拘留所依法处理。8月2日上午,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城区某场馆内,刘某、石某二人以借电话手表打电话为由,借用在此运动的小学生电话手表,趁其不备将手表内的电话卡盗走。随后,刘某、石某二人将所盗取的电话卡转手卖给他人,换取200元现金。当日20时许,刘某、石某被抓获。
“孩子电话手表里的卡,一般都是家长电话卡的副卡,运营商识别副卡的异常,主卡会被关停,并被加入不良库。”在此,警方提醒,广大家长务必告诉孩子,切勿将手机、电话手表等轻易借给陌生人。有些不法分子会趁机换走所借手机、电话手表内的手机卡。被盗走的电话卡会被犯罪分子组成GOIP设备(即虚拟拨号设备)与境外诈骗团伙勾连海量拨打诈骗电话,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没有家长或老师的陪伴下,不要随意外借手机、电话手表。如电话卡被盗、被抢,应立即联系手机运营商挂失账户、注销被盗手机卡,并及时报警,以防被犯罪分子利用。
链接
这些诈骗形式高发
冒充明星诈骗
12岁的小桐(化名)刷某分享平台时,看到一个视频分享了某女明星的QQ号,小桐出于好奇便添加了。对方称发送收款二维码可以获得红包,小桐发送后对方却说“你操作失误,要配合我们解冻资金”。在对方的恐吓下,小桐拿了爸爸的手机,听从对方要求用支付宝转了2.5万元到指定账户,随后小桐爸爸发现被骗。
假网络游戏交易诈骗
15岁的小文(化名)刷短视频平台时看到免费送游戏皮肤的视频,于是扫描视频二维码添加了对方的QQ。添加后对方打开了视频通话,让小文拿父母的手机来操作,声称“只是走个流程,不会产生费用”。小文按对方要求拿到了爸爸的手机并打开了支付宝付款码,随后对方扫了三次付款码,共计损失6488元。
冒充律师诈骗
12岁的小帆(化名)收到QQ陌生人消息,对方自称是某网红的律师,并附上律师证的图片,对方告诉小帆“某网红的QQ号被盗,你有犯罪嫌疑”。小帆看到后顿时慌了,对方又称“为了洗脱你的嫌疑,你要拿父母的手机操作一下,如果不配合就报警抓你”。说完,对方和小帆开启视频通话,小帆打开了爸爸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给对方看,随后银行卡被刷走9800元。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
延伸
功能日益“手机化”儿童电话手表藏隐忧
从“定位手表”到“社交神器”,升级迭代的儿童电话手表在未成年人中逐渐风靡。隐忧随之而来,功能升级的电话手表容易导致儿童沉迷,也潜藏隐私暴露和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家长和专家呼吁,让电话手表回归儿童健康与安全核心功能,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升级迭代后功能越来越多
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前中国5-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智能儿童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电话手表。
儿童电话手表的发展轨迹从“满足家长”到“取悦孩子”,越来越风靡。有的品牌儿童手表刚开始围绕孩子通讯,主打“双向通话”,此后逐渐增加各种娱乐功能并升级迭代。不同的系列型号被陆续推出,价格从498元到1998元,豪华版的功能非常丰富。
家长张女士说,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二,用了三代电话手表,最初的电话手表是为了父母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位置,只设计了GPS定位、通话功能,如今已集社交、娱乐、购物、拍照等多功能为一体,孩子爱不释手。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儿童电话手表里,预装了聊天软件、语音助手、红包支付、故事歌曲、字典题库等应用,其中聊天软件可以发语音、图片、表情包,或者视频通话,也有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手表好友可以互相点赞或评论,宛若一个“迷你版智能手机”。
潜藏网络沉迷隐忧
电话手表中的社交功能最受孩子们欢迎。比如有的手表“碰一碰加好友”,还能发布朋友圈,其他人随时打卡、点评赞。但是,通过电话手表这一媒介,儿童过早开展“网络社交”有着一定的危害,可能导致儿童网络成瘾。一些家长告诉记者,连成人都抵抗不住社交媒体的诱惑,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更何况孩子?有时发现孩子凌晨还躲在被窝里用电话手表聊天,其成瘾性不亚于手机。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陆爱桃认为,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网络世界容易让儿童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痴迷于电话手表发圈、打卡可能会加剧儿童的网络依赖甚至导致网络成瘾。过多地使用智能产品也会导致孩子专注力下降、视力降低、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
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接触过多、过于成人化的网络信息,会造成心理早熟,沉迷虚拟网络社交则可能降低孩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意愿。“儿童电话手表内附加太多功能对孩子来说是弊而不是利。”一位家长说,孩子从众心理很强,如果有别的孩子在用这些功能,自己的孩子肯定也想用。
有的儿童手表存在隐私暴露风险。记者发现,一些版本较老、配置较低的儿童智能手表没有相应的隐私设置,各种APP安装无须用户授权就可以开启多种敏感权限,远程获得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和对话等信息。一旦有不怀好意的人侵入手表,家长的“省心神器”将变成偷窥孩子的“跟踪器”。
专家分析,由于儿童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电话手表也有可能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他们通过一块电话手表就能伪装成孩子的同辈,从而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购物,随时的信息轰炸也会影响孩子作息,甚至诱骗孩子违法犯罪。
多方合力加强监管引导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的危害。今年9月,美国Facebook公司暂停其为13岁以下青少年打造的Instagram(图片社交平台)体验计划。英国出台最严网络新规,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澳大利亚拟起草《在线隐私保护法案》,规定社交媒体必须优先考虑保护未成年人,违规企业将面临上千万元人民币处罚。
为更好地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专家建议,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规范健康指引标准。应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把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儿童智能产品和应用的审核和整改;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的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
家长和专家也呼吁企业自律,以健康、安全为核心,升级优化儿童产品。所有功能的设计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其实际需要。通过堆叠功能和炒作概念来提高产品溢价的做法不可取。要指导相关产品升级与推广,禁止其他不适合儿童的附加功能,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检查并完善程序漏洞,避免因程序漏洞导致儿童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胁。
专家还建议,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密织安全网。一方面,开展儿童智能产品危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孩子通过提升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同时,家长也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让其内心变得充实强大。
本报综合
热评
构筑起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
儿童电话手表不应置身事外
最近,多地警方发现,犯罪分子已将罪恶的黑手伸向儿童电话手表。5月,江西赣州警方挖掘出一伙盗窃、诱骗学生的电话手表、手机电话卡拨打诈骗电话的团伙,现场查获涉案手机5部、手机卡12张、音频对录线2根;6月,一小学生电话手表内的电话卡被盗,湖南郴州警方接警后打掉一个电信诈骗黑窝点,查获作案用手机10部、电话卡24张;7月,湖南株洲警方打掉一个盗取学生电话手表卡,帮助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团伙,现场查获连接线3根、手机12台、手机卡20余张……
作为一种具有通话、定位和互动功能的便携式设备,电话手表可以满足家长随时与孩子联系的需要,因此深受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青睐。在此类诈骗活动中,不法分子首先会以手机欠费或丢失为由接近孩子,然后提出借用孩子的电话手表。一旦不法分子拿到电话手表,他们就会伺机窃取其中的电话卡,或是换上一张废卡,然后利用窃取的电话卡实施电信诈骗。
多地警方提醒家长:告诉孩子,不要轻易把手表借出去。一旦被骗,记得马上报警。对于家长来说,有必要为孩子普及防电诈常识,教育孩子妥善使用和保管电话手表。
近年来,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关部门一直加强源头治理。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国“断卡”行动部署会召开。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随着“断卡”行动持续深入推进,有力挤压了“两卡”犯罪生存空间。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剑走偏锋,将罪恶的黑手伸向孩子的电话手表。
电话手表之所以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防范意识较差,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些电话手表本身存在漏洞,很容易被无孔不入的骗子所针对。除了外形之外,市面上的不少电话手表与普通手机并无太大差别,但在安全性能方面却相差甚远,某些电话手表软件更是存在明显的漏洞。因此,功能强大而防护孱弱的电话手表,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和不法分子攻击的目标。更有甚者,利用电话手表实施针对孩子的暴力犯罪。
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犯罪形态。构筑起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儿童电话手表不应置身事外。由此,不仅需要家长教育孩子提高警惕,而且需要电话手表厂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只有线上线下齐发力,才能堵住儿童电话手表的安全漏洞,避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以此而论,“安全”无疑是生产和使用儿童电话手表的第一要务。
据人民网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