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牛三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刘江 摄
太原市民李原标反映
“过去,百姓去窗口服务单位办事是碰‘硬钉子’,现在成了碰‘软钉子’,一件事往往跑几次才能办成,建议把‘事情不能办,书面告知原因’定成硬制度,以改变这种风气。”太原市民李原标向本报反映,现在去窗口单位办事门好进了、脸也好看了,但事情依然难办。他觉得,如果百姓到窗口单位或政府部门办事,当缺少材料或有些原因不能办时,请给予百姓一个书面答复,告知不能办的原因或要办好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记者调查
记者对太原市部分窗口服务单位进行走访时发现,百姓在办事时确实感觉到服务态度好了,而且细节服务更贴心了。不过,在记者对百姓的采访中,却听到不少建议,希望这些窗口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公道正派,敢担当,做事认事。”“我觉得造成‘门好进,但事不好办’的问题,起源于工作人员的消极状态,尤其是一些可办可不办的,就基本不办了。”太原市民胡先生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工作人员怕承担责任。
太原市民郭女士觉得,要改变那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出现消极状态,需要加强对干部作为的考核。尤其要加大群众评价的权重,给那些混日子、不作为或慢作为的干部“差评”。如不及时整改,则应当给予纪律处分。
代表破题
政府在加强信息公开方面,步子应迈得更大一点
“政府运作的透明度直接关系到公信力,建议增加公众知情权解决‘事难办’这一现象。”省人大代表牛三平说,有时候去政府办事,还是要“找找熟人”。因为政府独家掌握着信息资源,好办不好办,虽然也不是某个部门说了算,但是“至少只有他知道”。这种信息资源独占性,就是透明不透明的问题。“长期以来,有些管理者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心理特征,他们对管理对象的心态往往是‘我懂你不懂’‘我能你不能’‘我说你照办’。这让管理者陷入了先入为主的决策模式,这个观念应该要转变。”牛三平说,一方面政府垄断信息,另一方面公众信息资源的稀缺,如果不降低信息公开的难度,就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进而影响到地方行政的软环境。
牛三平认为,近年来国内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其处理过程都或多或少引发出信息不透明与公众知情权的问题。有鉴于此,他建议政府在加强信息公开方面,步子应迈得更大一点。“政府主管部门要监督指导窗口单位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问责力度,对事务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进行严格把控。”牛三平说,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时间办理百姓事务,逾期未能予以解决的,说明原因,如因办事人员主观原因出现拖延、逾期的现象,处罚相关责任人,敦促各单位工作人员时刻绷紧弦、不懈怠。
本报记者 李飞飞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