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29日讯(记者 李飞飞)“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红顶中介’有着诸多违规违法乱象。”今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大同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省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提出,建议我省整治“红顶中介”,消除审批灰色地带。
“红顶中介”指的是那些有官方色彩和背景的中介机构,其中有些原是在各地政府机构改革中转型成具有变相审批权的中介;有些是挂靠在政府主管部门名下,不靠能力而靠关系揽活;有些是政府主管部门干部退休后在中介机构任职,利用行政影响力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许多‘红顶中介’以政府部门为靠山、庇护伞和业务源,成为所挂靠行政部门的剩余人员、子女、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场所和‘小金库’的来源,出现了强制服务、强制代理、垄断执业、地区封锁、业务分割、高收费乱收费等诸多不正常现象。”牛三平介绍,比如企业征用三四百亩土地建新厂,其中土地测绘一项必须是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指定的中介机构来进行,多年以前是用尺子量,比较费时费力,现在是GPS定位,一上午就办完了,但收费标准十几年不变。
牛三平说,“红顶中介”与行政审批改革背道而驰。一些地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只是追求“数字上”的成果,审批流程看似少了,前置评估项目却有增无减。群众要想审批,得先到“红顶中介”去做评估、做鉴定、出意见。这些中介把“隐形审批权”当成掠取暴利的工具,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此外,“红顶中介”还滋生腐败,成为向官员输送利益的腐败重灾区,一些官员与“红顶中介”勾结,收受贿赂。
“建议清理整顿挂靠行政部门的社会中介组织,严格监管社会中介组织收费行为。”牛三平建议,对涉及行政事业职能部门的“官办性”中介机构,进行机构、场地、人员、职能和财产、财务等方面的清理规范,中介组织与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到机构脱钩、人员脱钩、财物脱钩、业务脱钩、名称脱钩,把“官帽”从中介机构头顶上掀掉,彻底斩断市场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依附关系。同时,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大对中介机构收费的监管力度,对发现的乱收费问题要严肃查处,对于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乱收费中介机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曝光。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