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1月29日上午10点多,省人大代表、山西作协副主席葛水平参加了长治代表团的分组讨论。
这次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她准备的建议是关于如何保护正在消逝的村落。但在交谈过程中,这位曾获得我国当代文学发展最高水平奖项“鲁迅文学奖”的本土作家,随口谈及的一件趣事,改变了记者原本的采访提纲。
经历:文章成北京高三试题自己试做“不及格”
“其实知道这事也挺偶然的,要不是朋友把卷子给我看,我都不相信自己竟然会那么不了解自己的作品。”葛水平说,2014年12月,她的一篇名为《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的散文,编入了北京高三的语文测试试卷。根据试卷的要求,考生需要在阅读后,回答20道有关此篇散文的考题。
出于好奇,在拿到卷子后,葛水平还专门试做了一下这篇阅读理解。可她哪里想到,在对照标准答案后,自己的分数远远低于“及格”水平。“这篇文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真的不相信,有谁能比我更了解它。但在对照标准答案后,我不得不承认,出题老师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葛水平告诉记者,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出题老师“打败”了。早在2013年,上海的一次高二语文试卷上,她依旧“败”在了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上。
问题:阅读题的考查并不能提升鉴赏文章的能力
在自己的文章上“不及格”,葛水平不是第一个。“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其中,他甚至答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道题。
“我没有抨击出题者的意思,只是有些同情考生。我觉得,我们有时需要反思。”葛水平认为,受英语“完形填空”等题型的影响,语文阅读在考查上也越来越注重细节。长时间的阅读题方法训练,对学生在文章整体能力的把握上没有积极的作用。她说,如今的阅读题考查,更像是关于答题技巧、答题套路和能力的测试,而不是真正去提升鉴赏文章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的结果往往是,“终于会做题了,却不会写文章了。”
建议: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能更具包容性
谈及在回答关于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目时屡屡不及格的原因,葛水平认为,作者创作文章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高考阅读考试的需求来创作的。所以按照高考的框架来给出的答案,就会和框架之外的作者原意产生差距,但作为阅读理解这种“厚积薄发”的考核方式,这种“发”一定要按同一个方向发吗?“GRE、托福等英语考试的阅读都是考纯逻辑解释题,答案是相对客观的,而现代文阅读把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放在有客观标准答案的考试里,这是否有助学生能力的培养,值得大家讨论。”葛水平这样说道。采访临近结束,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作品能屡屡入选各类语文试卷,她也很荣幸,但她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多多接触大自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里,培养自己对事物、对文字感知与理解的能力。“高考答案是有唯一性的,在标准答案里学习的孩子,或许能取得理想的分数,但潜移默化里他们的思想会被无形的禁锢。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真心希望孩子都能喜欢它们,也希望考卷中阅读理解的答案包容性更强些,不要那么客观。”葛水平说。
本报记者 辛戈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