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是发展永恒的主题。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的意义与作用更加凸显。1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长李小鹏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向创新要动力,加快走出资源型地区和内陆省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创新的论述,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第十四组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个组中,大多是科技、科协界别的委员,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延伸了创新的话题。
科技创新就要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形成核心技术
创新是什么?很多人认为科研就是创新。而省政协委员江波却认为,科研不等于创新,它只是创新的一部分,特别是应用、产业类科研,只有能形成效益才算真正的创新。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所需的科技成果,形成科技成果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江波的话正是对这一现象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他说:“科技创新应该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形成核心技术。”省政协委员李捷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科技成果要与企业结合,在产业链上真正形成推动作用。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说了多年的话题,为什么迟迟解决不了?江波直言,是科研课题立项上出了问题。目前的体制,科研课题的立项主要来自专家的申报,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研究,并不是从市场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致使很多科研成果根本没办法转化成生产力。
江波介绍,国外的体制与我们正好相反。产业类、应用类科研课题的立项,并不是专家说了算,而是由政府或企业出题,专家领题研究。这样一来,科研不仅要讲学术、讲技术,还要讲应用、讲市场、讲效益。“科研没有创造出生产力,就不算是创新驱动,要驱动就必须产生效益。”江波表示,这一问题并不是山西独有,全国如此。但是,他建议,山西可以在这方面先走一步,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让科研创新真正成为驱动力。
围绕创新全链条发展科技服务业
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时间,科技服务业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省政协委员关志道表示,科技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服务的产业,如果把科技服务业搞上去了,很多创新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接着这一话题,省政协委员张放陶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具体的科技服务模式,并建议将这一模式纳入山西科技创新城的建设规划。这就是“共同工作空间”的概念。
张放陶介绍,“共同工作空间”就是创业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在这里,既有投资人,又有创业者,大家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既可以交流想法,也可以谈合作方式。此外,工作空间还提供创业咨询、法律事务、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服务。据了解,目前在美国已经拥有各类 “共同工作空间”超过700家。在国内,2013年时北京就将发展“共同工作空间”列入科技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而在我省,“共同工作空间”仍是一个新概念。
以管窥豹,反映了我省在科技服务业上的差距。很多省政协委员疾呼:要围绕创新全链条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服务支撑。
创新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人才是创新的中坚力量。不少委员表示,创新之所以是我省的短板,根本原因还在于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团队的缺乏上。省政协委员郭春平直言,我省在人才的挖掘、培养和重用方面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性人才储备不足、发展环境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成长机制缺失等方面。
对此,郭春平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重大项目吸引人才,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他表示,重大项目需要人才做支撑,同时还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巨大平台。依托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既可以让人才聚集,还可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既要培养、储备本省人才,还要充分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省政协委员王维平表示,要继续扩大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新创业。对此,他建议,不仅要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安排专项资金筹建实验平台,还要创造条件鼓励海外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硕士、博士,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发动机”。
本报记者杨文
(责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