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走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新路子

时间: 2014年12月30日03:18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政务动态
分享到: 评论:

    

    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解读

    五点总体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3、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4、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全面落实“六大发展”战略部署

    七项重点任务

    1、做好两篇大文章

    要义:
    “六型”转变走革命兴煤之路“七大产业”破一煤独大困局
    路径:
    ●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
    ●加快建设三大煤炭基地、三个千万千瓦级现代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全力打造煤炭能源产业升级版。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非煤产业。明年形成完整的七大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解读:
    煤与非煤这两篇大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型发展总的谋篇布局。一定要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做好这两篇大文章的要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推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调整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煤炭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深刻变革。今年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煤产业发展不够,不足以弥补煤炭价格下跌导致的增长下滑。

    2、提升增长新动力

    要义:
    深化改革增活力
    扩大开放拓空间
    路径:
    ●高举转型综改旗帜。
    ●唱好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
    ●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加快引进重要战略投资者及先进技术和人才,集聚发展要素。
    ●确保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达产达效。
    解读:
    当前,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动力不强、活力不足等瓶颈性问题仍很突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国有企业不但数量多,而且广泛分布于一般的经济性领域。大型国企在重工业领域特别是煤炭行业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普遍存在,企业内部管理、政策依赖、资源依赖等问题比较突出。

    3、培育新的增长点

    要义:
    抓好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
    提升传统发掘新的增长点
    发展三产培育新的增长点
    板块经济催生新的增长点
    特色经济打造新的增长点
    城镇化扩大新的增长点
    新型业态放大新的增长点
    路径: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做长拓宽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发挥铝土矿和煤层气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生产基地。
    ●放宽政策限制、创新供给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省级层面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着力推动各地、各级、各类板块经济。探索试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和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名牌产品。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搞好发展规划和政策衔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引进知名电商平台,搞好网络营销,发展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
    解读: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走出经济运行低谷,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必须主要依靠市场发现与培育的增长点,依靠产业化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4、实现三个新突破

    要义:
    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金融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路径: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给予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各种人才创新创业。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进入市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拓宽非公经济投资领域和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消除隐形壁垒,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革。
    ●深入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土地税收等各类资源,通过金融杠杠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围绕六大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解读: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金融振兴动力不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是资源大省,却又是科技创新小省。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存在着科技创新氛围不浓、主体不强、环境较差、投入较少、支持不够、人才不足、成果不多等诸多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证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5、抓好“三农”不动摇

    要义: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机制
    路径: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
    ●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农户土地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农村科教资源,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推动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改进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重点打好太行、吕梁两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结对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安居、异地扶贫、整乡整村推进到村到户,整合涉农扶贫资金,统筹安排项目,提高扶贫效率。
    解读:
    “三农”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性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是事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事关转型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意义重大。全年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义:
    推进节能减排 提升循环经济
    治理和保护重点地区、领域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路径:
    ●推进煤炭清洁、低碳、绿色、高效利用的同时,增加非煤能源的消耗比重,重点推进以煤层气为主体的“气化山西”。
    ●以构建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体系为引领,树立全产业循环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推动产业纵向循环式组合、企业横向循环式生产,形成自研发设计到终端产品完整产业循环链的整体优势。
    ●推进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固废循环利用典型示范区。
    ●严守生态红线和开发底线,兴水增绿,全面推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突出抓好汾河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
    ●建立完善环境综合评估、决策、参与、监督、考评和技术创新机制。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积极推进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鼓励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支持发展清洁能源。
    解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由于煤炭资源长期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渴望,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既是煤炭生产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大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尤为重要而迫切。

    7、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义:
    做好就业 提高收入 多办实事
    改善环境 保持稳定
    路径:
    ●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研究新常态下民生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集中财力,每年办几件实事。
    ●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逐步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研究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路径和办法。加快煤层气全覆盖进程。
    ●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引深平安创建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督,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解读: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是在困难的时期,越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当前,由于经济下行、企业开工不足以及产业转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2014年经济亮点速读

    【安全生产】

    前11个月,全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生产经营性事故、部分重点行业领域事故、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实现了“双下降”,特别是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同比大幅下降。

    【煤炭革命】

    深入实施“煤炭20条”的基础上,又制定实施了“煤炭17条”,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针对煤炭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弊端,按照“六个重点、三个重中之重、一个率先突破”的思路,大力推进煤炭管理革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深化改革和综改区建设】

    积极开展“转型综改攻坚年”活动,“3675”重点任务全面落实;进一步简政放权,承接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9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59项,我省自行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0项。深入推进国家试点改革,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审批改革,已累计为24个项目发放“路条”,总装机2104万千瓦。

    【创新驱动】

    制定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山西行动计划和山西低碳创新行动计划,改革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改革重大专项管理办法,集中力量,聚焦重点,围绕煤层气、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机装备、煤基新材料和富碳农业等7个重点产业部署创新链,68个煤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成功。大力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编制完成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完成首期征转地7000多亩,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牛津大学、中海油、华能等27家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等学府和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

    【扩大开放】

    积极开展省部、省际、省校、省院、省企合作,与周边11个省(区、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落实了一批战略合作项目。

    【投资和重点工程建设】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取得了史上连续2年投资过万亿元的好成绩,而且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大西客运专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入运营,进一步增强了我省的发展后劲。

    【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文化、现代保险等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全省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加速,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增速超过20%。

    【“三农”和扶贫】

    实施新的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省级新增补贴资金11.44亿元,补贴资金总量达到70亿元。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五连增”。完成营造林460万亩,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又有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人居环境改善和城镇化】

    制定出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七年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完成投资超过14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解决了55万农民的安居问题。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城市交通、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项目,城镇面貌明显改观;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23万套,建成18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全省城镇化率又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4.06%。

    【民生】

    就业、住房、社保、物价等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前11个月,公共财政支出的82.4%、增量的100%用于民生改善。特别是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跑赢GDP,且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据《山西日报》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